中车石家庄公司:为中老铁路多式联运架起“数智之桥”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马敬泽
6月12日,由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石家庄公司”)昆明分公司与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联合主办的“中老铁路国际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多联服务平台”)培训班(第二期)在云南昆明举行。
本次培训期间,多家重点综合物流企业、行业协会及政府部门代表体验学习了由中车石家庄公司昆明分公司开发与推动的多联服务平台的使用。“以前报关要在多个部门间跑手续、传文件,现在手机上就能实时查进度,数据一键调取,再也不用翻微信群找文件了!”一名参训企业代表感慨。
这场培训是中车石家庄公司深耕中老铁路数智化领域的缩影。为落实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打通南向重要国际物流通道,推动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中车石家庄公司以多联服务平台为抓手,通过“装备+数据+服务”的战略路径,以“数智”驱动南向大通道,“智慧”联通内外双循环。
平台化破解多式联运“信息壁垒”
作为首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2021年全线通车运营的中老铁路经过近4年的运营,已累计运输货物超6400万吨,在中国昆明与老挝万象间架起一条1035公里的“物流动脉”。
多式联运是开展中老铁路沿线物流协同合作的“底色”。对“奔行”于中老铁路上的货物特别是东南亚水果、云南鲜花等商品而言,铁路、公路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衔接效率对缩短整体运输时间,最大程度降低全过程物流成本、保障品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此,昆明市人民政府2022年发布的《昆明市借助中老铁路开通推动国际物流枢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昆明市要实施“健全通道、畅通物流、贸易衔接、产业带动”四大行动,补齐多式联运“短板”。
在开展中老铁路多式联运过程中,货主与物流企业等多式联运参与主体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效率低是一个主要痛点。
为解决这一问题,推动我国跨境物流数字化,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战略部署,在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车石家庄公司昆明分公司牵头研发多联服务平台,并持续推动其的完善与应用。
作为巩固中老铁路“黄金通道”核心地位的重点项目,多联服务平台被昆明市纳入市级重点项目库。平台推出标准化多式联运电子运单,并借助智能派单系统降低空驶率,实现“一次委托、一次付费、一箱到底”的全流程服务模式,使人力成本降低40%,契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针对多式联运“一单制”“一箱制”的相关要求。
中车石家庄公司昆明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平台聚焦中老铁路沿线物流资源整合与数字化升级,其服务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在信息层面,多联服务平台可打通政府与企业间信息通道,实现中老铁路物流政务信息透明化;在业务层面,平台提供需求撮合、客户服务与物流SaaS系统支持,帮助货主、多式联运经营人等更便捷地开展运输业务。
为破解多式联运“信息壁垒”,平台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标准规范,实现铁路、公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数据实时共享,实现了多式联运协同管理。
硬件软件协同解决企业实际痛点
作为入选昆明市《昆明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三年实施方案(2022-2024年)》的13个重点支撑项目之一,多联服务平台如何通过技术实现云南省运输效率提升,又能为企业用户带来哪些具体帮助?
中车石家庄公司昆明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多联服务平台涵盖13个应用系统和7个云底座,赋能运输协同、通关管理、安全保障、智能决策调度等全链条业务,推动解决企业面临的业务审批复杂、数据碎片化严重等问题,提升货物通关速度,使物流链条更加顺畅高效。
例如,在开展中老铁路沿线多式联运建设过程中,货物发运效率低是一个主要痛点,其背后各环节沟通效率较低、手续繁杂的情况,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上述负责人介绍,在传统的货物提报模式下,货主与物流企业不仅需要提交复杂的材料、通过层层审批,其业务人员还需要与各负责部门和相关企业保持联系。“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整个铁路发运过程中,各环节手续往往需要相关企业指派专人沟通,这就花费了企业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协作效率。”上述负责人说。
对此,多联服务平台中的核心系统之一——一体化通关系统,就为企业审批流程复杂、货物发运效率低提供数智化解决方案。
一方面,中老铁路发运业务所经过的所有相关部门均已入驻该系统,企业只需一次线上提交物流申报信息,系统将自动按照流程“走”完所有审批手续,并将最终结果反馈给企业,审批周期从原来的数天缩短至18小时之内。
另一方面,一体化通关系统在简化繁琐步骤的基础上还能通过智能识别、自动补录等功能,提升货物发运效率和信息准确性,并支持企业实时追踪货物状态与资金流动,做到信息的全程可视和多方共享,便于企业实时掌握进度。
除一体化通关系统等专业功能外,中车石家庄公司昆明分公司在平台系统与智能装备的“软硬件协同”上也取得成果。
以其自主研发的“45英尺柴电一体冷藏集装箱”(以下简称“冷藏箱”)为例,在采用国产硬件制造的同时,该冷藏箱也可通过中车石家庄公司的冷链装备信息系统,让客户能够在线上获取出风回风温度、箱内温度等数据,并通过系统调节新风量、温度等参数,做到“全程可视”和“全程可控”。
“通过区块链、物联网、AI等技术,平台可实现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多式联运的数据打通,运输自动化率超80%,货物追踪实时化效率达100%,显著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另外,依托精准的数据监测能力,平台能够实时捕捉运输异常情况,并提前预警和快速响应,有效降低物流链条中断风险,显著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上述负责人说。
平台背后的“坚强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多联服务平台的发展完善得到来自各级政府的多方支持。
我国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政策为多联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引。2024年11月印发的《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加快健全多式联运体系,发展集装箱公铁、铁水联运,加快推进一单制、一箱制,实施国家物流枢纽多式联运工程。
平台的发展,也离不开云南省政府与昆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云南省交通运输厅、昆明市交通局的反复比选和多次论证后,多联服务平台作为昆明市唯一的信息化项目成功增补进入“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清单”。
云南省交通运输厅还牵头组织22 家企事业单位参与项目专家评审会,提供政策指导和资源对接,为平台的最终建成和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平台的支持背后,是云南省加快打造中老铁路“黄金通道”,推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责任与担当。
2022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打通公铁联运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在南向大通道建设上,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在国际铁路建设、跨境运输创新、物流网络优化等方面积极布局,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综合交通枢纽,持续畅通跨境跨区域交通骨干通道。
为落实《行动计划》,昆明市人民政府于2022年8月发布《昆明市借助中老铁路开通推动国际物流枢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昆明市实施“健全通道、畅通物流、贸易衔接、产业带动”四大行动,布局建设国家枢纽,提升铁路干线运能,补齐多式联运“短板”,建设“服务全省、承接国内、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通道核心枢纽。
《方案》实施3年以来,昆明市系统实施补链强链工程,构建多式联运立体化开放格局,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对产业链供应链的赋能效应。
2024年,中老双边贸易额较铁路开通前增长3倍,中老铁路货运业务辐射19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跨境货物在云南省集散的货物占总量比重达90.6%,跨境货物品类由开通初期10余种扩展至3000余种。
同时,随着昆明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市货运基础设施网和运营服务网“两网”持续优化升级,今年上半年,昆明市进出口额812.6亿元,占云南省总额超过六成。
如今,这座历史悠久的“春城”,不仅是中老铁路沿线的关键枢纽之一,发挥着内联外通、增强区域经济联动的作用,还以自身在多式联运领域的思路与布局,助力多联服务平台等项目落地生根,为中老铁路公铁联运建设贡献“昆明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