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在全球农业产业链重塑的关键节点上,农业供应链正成为国家间竞争与合作的战略制高点,中国在其中的角色与作用随着全球合作的深入愈发凸显。近年来,中国加快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绿色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绿色农业市场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无论是从企业层面深化全链条绿色管理、数字化改造,还是从政策与产业层面推动供应链韧性和效率“双提升”,中国农业正以更强的体系能力与更广的国际视野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书写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化的新答卷。
当光伏板为冷链物流供电,当传感器实时监测榴莲的温湿度,当区块链技术让每一批农产品都拥有可追溯的“数字身份证”——农业企业正以全链条的智慧化与绿色化,重新定义食品产业的标准。
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多家链主企业发起了一场关于“绿色未来”的讨论,而链上企业相互协同,以能源管理、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共同推动农业产业链全链条减碳、原材料可追溯。这场正在发生的变革不仅关乎从田间到餐桌的低碳足迹,更是一场融合科技创新与生态责任的产业跃迁。
链主企业启动供应链变绿按钮
7月17日,麦当劳中国与首农集团、宾堡、顺新晖、圣农、泰森、百麦、太阳谷、三元食品、麦肯、凯爱瑞和九联集团11家供应商伙伴共同发布“麦链”倡议。具体包括:全面推进“一箱一码”项目,2026年完成从供应商、物流到餐厅的100%覆盖,实现食材全链路可追溯;2027年建成麦当劳中国供应链浙江智慧产业园,推动“麦链”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2028年前完成再生农业五年计划,培养2万名农民骨干推广再生农业技术。
此外,根据欧洲市场对产品碳足迹的要求,正大集团推动中国的饲料厂以及蛋鸡、肉鸡工厂增加绿电使用量,降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百胜中国在2023年发起设立分布式光伏及虚拟绿电采购联盟,鼓励供应商尽可能使用绿色能源。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介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18%来自加工、运输等环节。“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已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和正确选择。”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表示。
科技让农业产业链变透明
打开麦当劳减碳账本,其物流服务供应商顺新晖通过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为供应链减碳。顺新晖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孝感的智慧零碳物流中心通过高度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黑灯作业”,机器人进行货物的上架、下架、搬运,传送带连接货品入库、存储、分拣、出库全流程。园区引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813.73千瓦,预计未来25年可累计减排超13000吨二氧化碳。在北京,麦当劳将餐厅废油回收,生产生物柴油,用于货车运输环节,从而推动废油规模化回收利用。
在运送榴莲的过程中,正大集团的技术创新贯穿全链条。在榴莲产地,人工与科技相结合,工厂对果实进行高效、精准的分级筛选;在物流运输环节,集装箱中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并回传榴莲所处环境的数据,保证运输过程中维持适宜温湿度;通过区块链技术,消费者可以对榴莲扫码溯源,实现从果园、工厂、关口到渠道全链路透明化。
在跨洋运输中,嘉吉在中国开往巴西的PyxisOcean号散货船上加装了巨型风帆。“风帆高达37.5米,6个月的测试结果显示,它使远洋运输平均每天节省3吨燃油。”嘉吉大中华区副总裁刘畅介绍。
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路易达孚在天津、张家港、东莞的工厂已实现全部使用绿电,通过热能回收系统,以及在生产中应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在棕榈油的生产运输过程中,路易达孚采用卫星遥感技术,使棕榈油供应链全程可追溯,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农产品冷链公司特灵科技推动运输车辆电动化。特灵科技亚太区副总裁凌寒介绍,公司冷链车厢采用变频制冷技术,食品温控波动幅度不超过正负0.5摄氏度,可远程监测车厢内温度、水果的乙烯排放浓度等,车辆采用铝制结构,车身重量轻,可降低能耗。
国机数科解锁数据里的“减碳密码”。国机数科副总经理邢凯介绍,公司基于农机云平台,推广智慧农业技术。通过在田间地头设立的传感器,对病虫害、土壤墒情等进行监测,可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中国方案链接全球餐桌
在全球农业产业链上,中国供应商正在从参与可持续供应链、赋能可持续供应链,到技术创新引领可持续供应链,构建中国农业的全球影响力。
一方面,中国供应商借助链主企业全球供应链将产品销往海外市场。例如,“麦链”中的中国供应商生产的派和麦满分英式松饼,已出口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地区麦当劳餐厅。近两年,麦当劳中国供应商每年向日韩等市场的麦当劳餐厅出口约8000吨薯条。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含量不断提升,使中国农产品站上国际舞台。
隆平高科副总裁胡博介绍,公司培育的绿色超级稻品种具有良好的抗虫害能力,增强了氮吸收功能,从而减少农药和氮肥的使用量,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胡博谈到一粒种子的“绿色含量”:“公司生产的种子在全球年销量不到3亿公斤,但每年给全球带来粮食增产大约50亿公斤。我们不需要将粮食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而是在当地制种,提高当地粮食产量,从而降低大量运输成本以及运输带来的碳排放。”
华大万物研发改进种植技术,创造沙漠中的“绿色奇迹”。可以改造沙土,使其具备保水、保肥功能,再用微生物菌剂调节微环境,可以使沙漠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目前公司已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完成了5万多亩沙地改造。
微生物技术不仅是治沙利器,还是绿色农业的关键支撑,为绿色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郑萃颖
嘉吉农业与贸易亚太集团总裁柯沛瑜:
“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农业领域尤为突出。”嘉吉农业与贸易亚太集团总裁柯沛瑜(Penne Kehl)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嘉吉在华布局了涵盖原料种植、全球运输、精深加工、分销与创新研发的全产业链体系。中国持续迸发的巨大食品消费潜力,使其始终是嘉吉至关重要的市场。
今年是嘉吉连续3年参展链博会,公司此次携多元供应链解决方案亮相绿色农业链展区,系统呈现了其全流程供应链能力。柯沛瑜表示,嘉吉深刻感受到链博会的价值已远超产品与技术展示,更在于联动上下游伙伴、紧密链接农场与市场,推动产业间协同与创新。对嘉吉而言,链博会不仅是深刻洞察中国供应链体系与市场趋势的重要窗口,更是嘉吉全球供应链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平台。
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农食品企业的供应链能力正经历考验。柯沛瑜说:“嘉吉通过‘全球技术+本土洞察’的协同模式,构建更具韧性、高效且可持续性的农业供应链网络。嘉吉承诺在全球及中国市场推进碳减排,通过创新技术推动构建可持续的农业供应链,减少原料、生产和物流等环节的碳排放。”
据介绍,嘉吉携手中国合作伙伴,积极推动本土再生农业生态系统发展。2023年11月,嘉吉中国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签署协议,启动再生农业研究与实践项目。嘉吉还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减少物流环节中的碳排放。2024年7月,嘉吉启动了一项新的绿色运输试点项目,其位于中国广东阳江的工厂率先采用新能源重型卡车进行货物公路运输。此外,嘉吉通过采购绿色能源等方式降低碳排放,公司在中国东莞、南通、黄骅和阳江等地工厂的光伏发电设备已经并网,并投入使用。
柯沛瑜强调,数字化是农业提效的重要工具,也是打造高质量农业、构建可持续供应链的关键。中国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广度与深度令人瞩目,嘉吉积极拥抱这一趋势,持续投入数字化创新,不断升级客户服务门户系统,使客户从订单到结算的整个周期都能享受更灵活、更高效、更高数据可视度以及更及时的服务体验。嘉吉还通过数据驱动,深入洞察市场趋势和需求,不断夯实本地研发能力,并与客户深度协同合作,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升级的需求。“目前,嘉吉在中国已布局50余家运营点,涵盖销售部门、制造工厂、创新中心、应用及服务中心等。过去5年,嘉吉农业与贸易在华供应链建设投入超3.35亿美元。我们对上海创新中心进行了全面升级,其规模已扩展至最初的两倍,还配备了先进技术设备和一流研发团队。”柯沛瑜表示。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袁勇
走进链博会,绿色农业链展区以“田园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为主线,涵盖绿色农资、智慧农业、种植养殖与农产品加工、地理标志产品和现代农业服务等板块。中粮、伊利、嘉吉、正大等一批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进行了新产品、新技术的首发、首展、首秀。
“榴莲太新鲜了!”泰国正大集团展台前,不少观众赞叹。“从泰国空运到中国,只需4小时。”正大集团中国区市场活动总监杨帆说,此次正大集团带来了榴莲、茶酒、鸡肉等特色产品,“为了更好对接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努力从农场源头把控品质,用多种交通方式将泰国榴莲运到中国市场,特别是通过搭乘中老铁路‘澜湄快线’‘榴莲专列’,实现了效率与成本的最优平衡。”
今年是正大集团第三次参加链博会。该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资深副董事长薛增一表示,参加链博会,既可以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参与到公司业务中,又可以向行业伙伴学习最新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理念。
近年来,中国加快打造绿色农业产业链,绿色农产品供给更加丰富,绿色农业市场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从智慧田间到餐桌,绿色农业链展区以丰富的形式展示了农业供应链的创新融合,各展台前洽谈咨询的企业伙伴络绎不绝。一些绿色食品展台前,观众也排起了长队。
荷兰路易达孚集团展台的桌子上,摆着大豆、糖、食用油等的“种子”卡片。扫描卡片上的二维码,不论是来自南美的大豆,还是来自东南亚的咖啡,参观者都能形象直观地看到来源地、生产过程以及进入中国市场的“旅程”。
路易达孚以“构建安全、可持续的农业供应链”为主题首次参加链博会。展区内,充满科技感的“种子树”动态呈现了路易达孚多元化的业务组合。路易达孚北亚区首席执行官陈嘉渊说:“链博会为企业提供了展示供应链创新成果的契机,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产业链不同环节的最新技术和变革趋势。”
“当前,中国正加快发展特色作物产业,积极扩大农产品进口,这为路易达孚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陈嘉渊说。今年6月,路易达孚在青岛投资新建食品科技产业中心。该产业中心将成为路易达孚的重要产业基地,帮助企业更好链接中国华东地区乃至东北亚市场。
展望未来,参加展会的外国企业对进一步拓展在华业务充满信心。“中国市场潜力无限。”杨帆表示,随着中国对泰国实施免签政策,人员往来更为便捷,很多泰国同事都到中国考察交流。陈嘉渊说:“中国经济的长期韧性、创新生态体系及巨大市场潜力,为企业提供了持续的投资机遇,也坚定了我们与中国市场共同成长的信心。”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黄发红 李欣怡 李应齐
要内外兼修,构建更具韧性的农业贸易体系和更高效的国内产业体系,推动经营主体和产品服务向世界农业产业链中上游和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过去,一提到产业链供应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工业品。其实,供应链不是工业品所独有的。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业态跨越国界,包括农资、产品、技术、装备、信息、服务等,常常涵盖多个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
供应链离不开上中下游产业衔接、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用协同、国内国外互动。本届链博会参展企业范围广,技术交流、供需对接、项目合作等活动既展现了行业上下游的紧密协作与深度融合,也帮助经营主体更好地认识自己在供应链上的位置和作用。
从全球来看,贸易是保障供应链的重要途径。只有畅通全球农业贸易之链,才能筑牢全球粮食安全之基。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地区冲突和气候变化等风险叠加,但国际社会积极行动、“全球南方”快速崛起、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为提升全球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了机遇。
从我国来看,适度进口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如今,我国大力开展农产品贸易,农产品进口额世界第一,出口额世界第五。在中国进口需求的拉动下,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生产效率在提升,全球农产品生产的蛋糕越做越大。
不过,我国农业产业链正遭遇发达国家占高端、不发达国家占低端的局面。这启示我们,要着眼于成本和效率、安全和韧性并重,加快形成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具体来说,要内外兼修,构建更具韧性的农业贸易体系和更高效的国内产业体系,推动经营主体和产品服务向世界农业产业链中上游和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更具韧性的农业贸易体系。近年来,我国同各方携手努力,以多边主义为基石推动农业国际合作走深走实,以开放包容为底色维护农业供应链的安全韧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促进农业绿色转型。下一步要妥善应对全球农业全产业链重构,主动构筑抵御外部风险的防火墙,增强对贸易渠道的掌控能力。
更高效的国内产业体系。要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互补,种植端、加工端、流通端在供应链上协同,高校院所与企业、农户在创新链上共享。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乔金亮
君乐宝乳业集团总裁助理冯进茂:
对于如何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模式来保证舌尖上的绿色和安全,第一个就是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生产加工全产业链一体化。第二个模式就是我们融合全球智慧,创新6个世界级的模式。我们也希望能够跟全球领先的供应商合作伙伴进行进一步的交流,来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产业链水平。
内蒙古伊利股份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克:
在生产加工阶段,需要智能化生产线和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此外,在产品走向市场时,物流运输环节需要通过全程冷链、时效管控等手段。这条贯穿“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条,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准衔接、协同发力。
深圳华大万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欢:
从“产品农业”到“系统农业”。现代农业科技正在重新定义农业的价值维度。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创新模式,使农田同时成为粮食生产基地、生态修复载体和气候调节单元。这种多维价值的整合,正在催生农业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新范式。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7月23日 5版)
强化农业生态全流程供应链能力
打造更加绿色的农业产业链
内外兼修 提升农业供应链韧性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