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朱睿颖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增长超过市场预期,多地经济表现亮眼。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优势。
(图源:新华网)
京津冀:制造业支柱作用凸显
上半年,京津冀三地经济均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结构优化的良好局面。其中,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9.2亿元,同比增长5.5%;天津GDP达8706.60亿元,同比增长5.3%;河北生产总值22965.9亿元,同比增长5.4%。
三地深入对接、紧密协作,产业协同纵深推进,阶段性成效显著。目前,京津冀地区共拥有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5个由三地联合共建,涵盖了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装备、生命健康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尹继辉表示表示,要共促五群能级提升,调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承载地政府的积极性,用好集群发展促进组织,更好发挥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作用,挖掘集群配套潜力,共建生态,共谋增量。
(图源:新华社)
从数据看来,制造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期支柱作用。
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在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4.6%,汽车制造业增长16.7%,五大装备制造业延续回暖态势,增长9.7%。高端制造业表现活跃,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8%和9.9%(二者有交叉),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13045.8亿元,增长5.9%。
河北省工业生产平稳向好,制造业增长强劲,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制造业增长9.1%。在统计的40个行业大类中,30个行业生产实现增长。新动能加快成长,产业升级持续推进。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2个百分点。
天津市上半年生产供给稳定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继续加快。全市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装备制造业引领工业增长,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8%。新产业快速发展壮大,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6.4%;重点产业链较快发展,12条重点产业链在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5.7%。
长三角:先导产业成为内生动力
随着上海市发布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长三角半年报已全部提交。江浙沪皖经济顶压前行,总体延续向新向优向好的稳定发展态势,GDP合计量约占全国同期的24.8%,四地经济持续释放活力,在多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图源:新华社)
江苏省先进制造业较快增长,新兴动能加快发展。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8%,比一季度提高0.4%;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拉动全部规上工业增长2.7%。去年11月,江苏省牵头和参与的4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上榜工信部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累计达14个,总数全国第一。
浙江省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1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增长面为83.8%,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企业。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汽车、化学原料等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0%、17.6%和8.7%。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7%、12.0%和11.1%。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笔记本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5.7%、65.2%、47.3%、43.3%。
上海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9.1%,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7%,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4.4%。上半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7%。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13.9%,新能源产业增长12.5%,高端装备产业增长10.7%。
安徽省工业生产较快增长,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0.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3.6%,贡献率为40.2%。主要工业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7.3%,集成电路增长9.9%,工业机器人增长93.3%。
大湾区:外贸撑起市场韧性
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总值4.38万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快于广东整体0.3%,快于全国1.4%,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96.3%,占全国的20.1%。其中:出口2.79万亿元,增长1.2%;进口1.59万亿元,增长10.2%。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均创历年同期新高。
广东省是外贸第一大省,外贸依存度超过40%。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外贸进出口4.55万亿元,同比增长4%,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在进出口、出口、进口规模上均创历史同期新高。上半年,广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79万亿元,增长3.8%,占广东进出口总值的39.3%。
(图源:新华社)
外贸快速发展也推动着出口产品出口结构的提升。上半年,广东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60%,无人机、“新三样”等新动能产品出口增速近30%,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增长11.2%。
深圳作为大湾区外贸第一极,上半年进出口2.17万亿元,进出口总额遥遥领先,成为“外贸第一城”。进出口总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接近一半。其中,出口1.31万亿元、进口8588.64亿元。具体领域来看,上半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较快,同比增长8.0%。此外,东莞、广州则分别以7492.8亿元、6050.5亿元的进出口总额居全省第2位、第3位。
2025年上半年,肇庆市外贸发展势头强劲,全市进出口总值达208.3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居全省第一。据海关统计,上半年,肇庆市锂离子蓄电池出口3.26亿元,同比增长68.7%。新兴市场贡献超七成增量——广东金田向东盟市场的出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进出口额约为去年同期的1.8倍。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是其出口国。
今年上半年,珠海市外贸进出口1682.7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下同)增长8.9%。其中,出口1154.2亿元,增长4.7%;进口528.5亿元,增长19.5%。珠海市外贸呈现多个特点,对传统市场进出口增势良好,对新兴市场进出口增长较快。对欧盟、美国、中国香港地区、日本、英国等传统市场分别进出口267.2亿、232亿、159.5亿、81.3亿、19.9亿元,分别增长17.6%、33.9%、16.3%、17.3%、12.3%,合计占45.2%。同期,对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分别进出口234.5亿、54.1亿元,分别增长2.4%、8.3%。
数据显示,大湾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7万亿元,对非洲、中亚五国进出口增速分别达8.2%、22.8%,新兴市场开拓成效显著,市场韧性持续增强;民营企业进出口2.82万亿元,占比64.4%,外商投资企业1.36万亿元,企业主体活力充沛,形成“双轮驱动”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