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在当前商用车零碳转型的关键赛道上,醇氢电动商用车凭借技术创新,破解续航与成本难题,构建起制备、加注、应用的完整生态;新能源商用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成立,也让行业迈出了集聚产业链优势资源、创新融合的关键一步。当技术攻坚、生态构建与场景落地三大维度形成合力,行业绿色变革加速推进,零碳甲醇和醇氢电动商用车的大规模商业化将持续为全球能源转型输出兼具经济性与可持续的创新范本。
7月20日,醇氢科技宣布完成第三轮融资,本轮融资金额超2亿美元,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醇氢电动商用车技术研发及醇氢生态体系建设。醇氢科技的融资成功,也让甲醇这种能源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液态新能源的甲醇将成为交通领域实现零碳转型的关键钥匙。
最快最有效的路径是醇氢电动
商用车能耗高污染大,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突破领域。我国每年石油消耗超过7亿吨,其中交通领域占比超过70%。商用车虽然保有量仅占全部汽车的11%,却消耗了超过一半的车用汽柴油,排放了全部汽车56%的二氧化碳和80%的PM污染物。另外,7亿吨石油中,有5亿吨来源于进口,因此,推动商用车新能源化,对于能源结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交通领域最普遍的新能源转型是纯电动和氢能,其中尤其以纯电动最为常见。但是在商用车领域,纯电动因为电池的因素限制了大面积的推广,具体体现为续航不足和低温性能差,长途干线和北方地区不适用。这也是为什么新能源商用车2024年的渗透率仍然只有17.9%,而乘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接近一半的原因。
面对这一现实挑战,零碳甲醇作为液态新能源的价值日益凸显。甲醇在常温常压下为液态,是全球公认的储运最方便、使用最便捷的能源形态,具有优异的储运和使用便利性。醇氢电动技术是用甲醇发动机在线实时发电,再靠电驱动车辆。这种动力形式有效避免了电池携带能量少,续航不足的问题。据了解,一辆加满甲醇的醇氢电动重卡可以续航超1500km,完全满足长途干线需求。另外,甲醇的冰点为-97℃,在北方最冷的地区也正常使用,更不会有电池低温衰减的问题。目前天津、大庆已经批量使用了醇氢电动的公交车,冬季效果非常好,内燃机的余热还能为车厢供暖,高效又舒适。
醇氢电动有内燃机,还能算真正的新能源吗?这就要说到甲醇为什么是液体的新能源了,甲醇可由二氧化碳加氢大规模制备,合成它的原料可以是空气中捕集的二氧化碳,以及电解水制的氢,合成的能量可以是不稳定、上不了电网风光电。因此,这样的甲醇实际上就是风光电的液体形式,也被叫做“液态的电”。同时这个合成过程还是固碳的过程,实现了负碳,在车端使用的时候,再排出来,全生命周期实现零碳排放,是零碳的液体新能源。所以使用零碳甲醇的是醇氢电动也自然是纯正的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部、财政部陆续发文,聚焦老旧营运货车、城市公交车等报废更新,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推动醇氢路线发展,醇氢电动新生态的发展风口已经到来。目前,搭载醇氢电动动力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已全面覆盖干线物流、短途运输、城市配送、工程用车、城市公交等场景,满足用户多场景、多工况、多地域的需求,技术成熟度及投放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醇氢电动是最经济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路线
醇氢电动的优势不只是能够满足商用车全工况全场景,更重要的是醇氢电动经济性优势还很明显。因为商用车属于生产工具,成本考量是它必须满足的。除了纯电动外,能够满足长续航、寒区适应性的,还有氢燃料电池汽车,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恰恰是经济性满足不了。氢能则在制氢、运氢、储氢、加氢等各环节存在高成本、安全性难题,推广难度大。而零碳甲醇以其液态特性,在储运、分发、安全性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最方便的能源。
醇氢电动汽车目前已经批量推广,根据目前已经运营的道路车辆和工程机械来看,醇氢电动车辆的燃料成本较传统燃油类型下降32%~52%;能耗成本与纯电动基本相当,但采购价格更低;与氢能车辆相比更是燃料费采购价都节省约一半。
在补能端,利用现有油气管网与超12万加油站终端构建甲醇加注网络,甲醇加注站改造成本仅5万~10万元/站,具备高效落地条件。
随着融资的完成,醇氢科技将进一步加快醇氢电动汽车的研发、制造与销售节奏,推动零碳甲醇制备技术的迭代升级,完善液态新能源加注保障体系,构建“醇、车、货、站、金融”一体化运营模式,加速打造万亿级价值的中国特色甲醇液态新能源生态产业链。
在全球新能源发展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液态新能源零碳甲醇不仅是一项能源科技成果,更是兼顾安全、经济、可持续的能源战略选择。它既符合国家“双碳”目标,也切中商用车行业的现实需求,是助力中国交通领域零碳转型的关键支点。醇氢科技将加速构建多元化零碳甲醇运力生态,持续为国家能源安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引领性综合解决方案。
来源:新闻晨报
近日,远程超级VAN首批80台车辆交付至头部物流企业。交付的远程超级VAN车型以13.2m3超大货厢、最高500km超长续航及行业领先的组合驾驶辅助,为客户提供了更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本次交付不仅是远程超级VAN在物流市场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为城际运输行业绿色物流、高效运输树立全新标杆!
针对物流运输货物装载时面临的“一车装不下、两车成本高”难题,远程超级VAN以5995mm超长车身和2500mm整车高度,提供13.2m3货厢容积,较同级车型提升15%。全球首创的隐藏式B柱与2.1米超宽侧滑门组合,搭配520mm低地台,极大的提升了货物装卸效率。
此外,为匹配客户高时效要求,本次交付的车型搭载106kWh电池包,续航突破500公里,覆盖周边城市的当日往返需求。
同时为解决新能源商用车高事故率导致的投保难、保费高痛点,交付的车型标配三项核心ADAS功能:FCW前碰撞预警、LDWS车道偏离预警、AEB自动紧急制动。行车安全全面升级,可有效降低长期运营成本。
远程超级VAN作为全球首款正向研发电动大VAN,自上市以来已连续斩获“新能源宽体轻客销量冠军”,2025年1~6月累计市占率更是高达66.5%,意味着每卖出3台新能源宽体轻客就有2台是远程超级VAN。创富版车型更是通过空间重构、续航突破及安全升维,重新定义绿色物流价值标准。
此次远程超级VAN的批量交付,不仅为城际运输行业提供了更高效的物流解决方案,更展示了远程超级VAN以场景定义产品的核心理念,持续深化与头部物流企业的共创,推动商用车从“功能工具”向“智能高效伙伴”的价值升级。
来源:远程新能源商用车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研发和示范应用的地区,京津冀通过建设氢走廊、强化氢供给、推进氢技术研发,串联起北京的研发创新优势、河北和天津的氢能供应及应用场景优势。氢能产业链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氢走廊打通物流“大动脉”
董俊岭是一名氢能重卡驾驶员,记者6月23日晚上拨通他电话时,他刚刚完成一趟津冀“氢之旅”。“我今天早上到天津港装载矿粉,在港区直接加满氢气,随后从天津出发,途经沧州、衡水,最后抵达邯郸武安的钢铁产业园。”董俊岭介绍,返程时他也没有空车返回,矿粉卸货后,给车装满焦炭,当天再拉回天津荣程集团的钢铁厂区。
这条“天津港—邯郸武安”的线路,只是京津冀区域内众多氢走廊之一。此前,京津冀已落地一批氢能高速场景,服务港口整车运输、汽车零配件运输、煤炭和焦炭运输、外贸集装箱运输和家居用品运输等场景绿色转型。
氢走廊并不只限于高速路网,不少企业依靠“铁路+公路”新模式,构筑区域内绿色物流“大动脉”。
近两年,为了实现全链条绿色运输,中栋新能源开始尝试“铁路运输+氢能重卡”组合运输方式。砂石料从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装箱,而后沿京包、锦承等电气化铁路抵京。在大红门、双桥货场分拣后,再由氢能重卡运往集团各主要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最终用于首都重要项目的道路建设。
氢供给构建区域绿能“补给网”
据不完全统计,在京津冀区域内注册登记的载货汽车超300万辆,年货运需求总量约占全国的14%。燃料换氢被认为是解决载货汽车排放问题的关键,因此氢能的供给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这几年逐渐将柴油车替换成氢能重卡,截至2025年6月底,累计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800辆、投运加氢站12座、制取绿氢561吨、运输货物4647万吨、行驶里程4189万公里。依托氢能重卡的零碳运输模式,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3.9万吨。”荣程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早些时候,科创板企业亿华通发布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定州旭阳氢能100%股权。这笔交易引发市场关注的原因在于,亿华通是国内首家实现“A+H”股(既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上市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企业,而定州旭阳氢能则是当前京津冀区域内最大的氢能供应商。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若这一重磅资产重组成功落地,将重塑京津冀地区的氢能供给格局,为区域内氢能产业链的加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氢技术破解氢能车辆“里程困局”
与电动汽车驾驶员普遍存在的“里程焦虑”类似,氢能车驾驶员也曾受车辆续航能力不足、加氢时间过长等问题困扰。但如今,这一局面已得到大幅改善。
“我们与吉利远程等氢能产业头部企业联合开发的氢能重卡,最大续航里程达700公里,可有效支撑省际长途干线运输。”荣程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款200千瓦氢燃料电池重卡在车身自重、能耗、续航等核心指标上均居行业前列,已成熟应用于京津冀区域内的港口、矿山、钢铁、化工、园区及氢能运输通道等多种场景。
《京津冀先进制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报告2025》发布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认为,京津冀氢能产业链发展势头良好,在全国氢能产业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三地需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地,提升产业链群治理能力,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优化空间格局,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氢能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短板补链、优势延链、前沿构链,驱动氢能产业集群爆发式生长。
来源:天津日报
作者:张兆瑞
7月18日,由徐工汽车主办、江苏国创新能源商用车创新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新能源商用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在江苏徐州召开。创新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行业迈出了集聚产业链优势资源、创新融合的关键一步,更开启了推动新能源商用车产业“技术引领、向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创新联盟由徐工汽车发起,旨在推动新能源商用车及核心零部件的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历经半年,联盟联合了新能源商用车上下游产业链主流企业,会同相关技术领域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43家会员单位共同成立。“新能源商用车是徐工集团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徐工集团、徐工机械董事长、党委书记杨东升表示,徐工集团坚定支持徐工汽车深挖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行业标杆产品;同时开放创新资源、共享研发平台,深化产业协同,以“链主”之力推动联盟标准共建、成果转化与市场推广,助力新能源商用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与生态的关键阶段,产学研合作成为打通“实验室—生产线—市场”链条的核心路径。此次战略联盟的建立,既是一次跨界协同的尝试,更是通过合作共赢激活产业生态链,提升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实践。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星强调,联盟作为产学研“创新共同体”,是商用车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打造全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要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共建技术标准、共享测试平台、共拓全球市场,助力江苏打造新能源商用车创新高地。
联盟首届理事长夏泳泳表示,面对产业变革点机遇与挑战,联盟将聚焦加强协同创新、人才培育、技术创新与转化、保障产业安全四个方面发力,打造集技术攻关、标准共建、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活力组织,为助推中国新能源商用车品牌走向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徐工公众号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张永伟:
推动醇氢汽车,一定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不断降低车的成本,提升性能。另一方面,快速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让加注、运输、分销体系能够运转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交通体系,即能源和汽车有机协同的生态体系。任何关键环节的缺失都会导致推广过程受阻。例如,在甲醇制备端,需要协同风光电行业;而在直接影响应用的加注端,更需要行业能源保障机构的加入。
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孙浩天:
京津冀氢能供应和燃料电池产业的产业链已基本贯通,众多企业从中受益,涌现出北汽福田、亿华通、中船派瑞等一批领军企业。以亿华通为例,其依托北京的技术优势开展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测试和制造;在河北张家口建设绿氢项目和燃料电池生产基地;联合天津的重点企业拓展应用场景……京津冀氢能产业协同已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基石。
天津新源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聂家波:
天津新源氢能母站二期项目去年投产,计划每年新增氢气供给7000吨,是目前京津冀区域内最大的车用氢气供给站。加氢母站一期项目年产能1600吨,已实现满产满销;二期项目产能利用率也接近八成。此前,我们主要通过移动撬装装置为客户加氢,12小时可供气1吨。当前,我们正在区域内规划商用加氢站,一座加氢站每天可加氢6吨。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7月28日 11版)
远程为城际绿色物流运输树立全新标杆
京津冀共建“一条链” 破解“里程困局”
新能源商用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