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马逊全球开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务研究中心及亿邦智库联合发布了《韧性重构——2025 全球跨境电商供应链发展趋势报告》。报告指出,跨境物流供应链已历经从“运(跨境运输)”到“仓(仓储布局)”“配(配送体系)”“网(链网协同)”的阶段跃迁,正从单一物流支持向供应链协同服务转变。
这种转变背后,意味着跨境物流服务在帮助卖家将商品快速送达全球客户的同时,还需助力卖家实现全球高效库存布局与周转,进而提升供应链效率、推动产品迭代与创新。而在全球贸易格局不断演变、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当下,跨境电商企业的持续发展愈发依赖供应链的韧性。
所谓韧性供应链,即面对物流波动、成本上涨、地缘风险等不确定性时,能快速调整、高效协同并保持稳定运转的供应链体系。从倍思奇(BESTQI)与安徽酷豆丁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酷豆丁”)两家企业的实践来看,韧性供应链的构建不仅是应对挑战的盾牌,更是驱动跨境业务增长的核心动力。
构建精益化供应链基底
在业界人士看来,构建韧性供应链的首要任务是夯实精益化的供应链基底。其核心在于“以终为始”——从客户需求出发,反向优化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与高效利用。
倍思奇CEO吕亚奇将“精益生产”理念贯穿供应链管理。作为工程师出身的创业者,他强调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亚马逊VOC(买家之声)等工具捕捉用户反馈,将差评关键词、高频需求转化为产品改进的方向。这种“需求倒逼供应链”的模式,让企业在选品、生产、库存等环节均避免了资源浪费。例如,其通过锁定头程物流价格、与核心工厂长期绑定等策略,将采购成本与物流费用降低近8%。同时,借助亚马逊FBA实现大部分订单的隔日达,既控制了成本,又保障了客户体验。
无独有偶,酷豆丁通过“动态安全库存模型”平衡供需。作为婴儿床出口龙头企业,其产品多为大件耐用品,物流与库存管理难度较高。为此,酷豆丁建立了基于销售周期与补货节奏的动态模型,结合海运、快船、空运等多链路物流资源,实现“不断货、不压货”的精准调控。同时,其创新的折叠式环保婴儿床设计,将包装尺寸压缩至传统产品的 1/5,大幅提升货柜利用率,从产品设计源头降低了供应链成本。
强化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在筑牢精益化基底的基础上,强化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是韧性建设的另一关键。”上述业界人士表示,这离不开技术创新与生态合作——通过数字化工具与平台资源整合,提升供应链的灵活性与抗波动性。
在技术赋能方面,两家企业均展现出前瞻性。倍思奇引入AI系统覆盖供应链全链条,从生产计划到物流调度实现智能化决策,仅通过系统优化就减少了20%的人力投入;酷豆丁同样在技术赋能上发力,其打造的“5G标杆车间”以自动化设备与信息化管理实现生产效率提升30%,同时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发智慧婴儿床,将产品功能与供应链数据打通,形成“研发、生产、销售”的闭环反馈。
生态协同则是应对跨境物流不确定性的关键。倍思奇深度绑定亚马逊物流服务,从入仓分销网络(AWD)到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SCA),借助亚马逊全球仓储网络与数据支持,实现海外仓与FBA仓的高效联动,尤其在新兴市场(如中东)直接采用FBA模式,快速完成本地化布局。酷豆丁选择亚马逊AGL(全球物流)作为头程合作伙伴,依托其全程可视化物流追踪与合规保障,减少清关、运输中的风险,从而将物流管理精力聚焦于后端优化。
长期主义导向
打造供应链可持续竞争力
韧性供应链的价值,更在于以长期主义为导向,为企业打造可持续的竞争力。两家企业均以长期主义视角布局供应链,通过研发投入、专利布局与全球化协同,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其中,倍思奇将研发投入视为供应链的“源头活水”,每年投入 5%至8%的营收用于创新,聚焦“0 到 1”的产品突破。其并购欧洲公司后,整合全球研发资源,建立专利矩阵,以技术壁垒巩固供应链优势。吕亚奇强调,供应链的韧性不仅在于应对波动,更在于通过创新创造新需求。
酷豆丁则以“双循环战略”构建全球化供应链。一方面,其深耕国内产业链集群,依托“工程师红利”将研发投产率提升70%;另一方面,通过与海外渠道商共建仓库,实现供应链的区域化响应。酷豆丁副总裁赵越表示:“供应链的韧性来自生态共赢,我们与供应商、平台、客户形成长期伙伴关系,共同抵御风险。”
综合来看,从倍思奇的精益化管理到酷豆丁的生态化协同,两家企业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核心逻辑:韧性供应链是跨境电商穿越周期、持续增长的基石。在全球贸易环境愈发复杂的背景下,跨境电商企业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生态合作为支撑,构建兼具效率与弹性的供应链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