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朱睿颖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图源:新华社)
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针对物流及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有这些关键词被提及。
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逐步向航空运输、陆空运输等寄递综合运输方式转变,服务时效性持续提升,无人车等智慧物流装备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逐渐丰富。
(图源:新华社)
《意见》指出,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撑场景应用落地,以新的应用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突破。
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
制造业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土壤。我国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制造业首位,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正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造。人工智能通过数据信息与智能算法结合,对制造业从生产端到供应链、从质量控制到研发设计实现全链条智能化。
(图源:新华社)
《意见》提到,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着力提升全员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推动各行业形成更多可复用的专家知识。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加强自适应供需匹配。推广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工艺优化方法。深化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增强工业系统的智能感知与决策执行能力。
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物流与快递业态也在逐渐变化,由提升时效逐步向提升服务延伸。在拼速度、拼服务的同时,市场需求也向行业释放了向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快递行业正在加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图源:新华社)
《意见》提出,加快服务业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拓展经营范围,推动现代服务业向智向新发展。探索无人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在软件、信息、金融、商务、法律、交通、物流、商贸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
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
伴随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智能制造深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结合了汽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不仅代表着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导方向,更是打造新质生产力、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力量。
(图源:新华社)
《意见》表示,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
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深刻重塑行业生态,物流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无人化”成为行业变革的首要议题。今年3月,商务部等8部门印发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广智能立体仓库、自动导引车等设施设备,推动仓储作业全流程智能化。
(图源:新华社)
以亚马逊为例,今年7月,亚马逊宣布在全球部署100万台机器人,与人类员工数量基本持平,这一部署让“机器换人”的讨论从行业预判变成了眼前现实。
《意见》提到,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大力支持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就业风险评估,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潜力大的方向倾斜,减少对就业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