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衡航道工程堪称湖南省实施投资、规模、空间和时间跨度等最大水运工程,目前进展顺利,其三期工程计划明年全面完成。届时岳阳城陵矶至永州萍岛的千吨级高等级航道贯通,纵贯湖南723公里的“水上高速”成为现实。湘物联港航供应链研究院邀请专家团队围绕永衡航道工程相关问题研讨。专家认为:
永衡航道工程完成,湖南723公里湘江高等级航道将实现贯通
永衡航道工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目前进展如何?
李延峰(湖南水运建设投资集团总经理):湘江永州至衡阳三级航道工程简称“永衡航道工程”,是湘江高等级航道的控制性工程,是交通运输部和我省“十三五”“十四五”水运重点建设项目。该工程分三期实施。投资12.53亿元的一期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按1000吨级标准整治湘祁枢纽至蒸水河口140公里航道,按1000吨级标准扩建湘祁二线船闸及建设相应配套设施,2019年5月31日开工建设,于2024年11月通过竣工验收。由我们集团负责建设投资11.85亿元的61公里的永衡航道二期工程,于2021年5月正式开工,总体2024年11月完工,2025年1月通过省交通运输厅竣工验收,标志纵贯湖南“水上高速”的岳阳城陵矶至永州浯溪枢纽641公里的高等级航道贯通;投资31.45亿元82公里的永衡三期工程自2022年12月开工后,2024年4月完成浯溪二线船闸上游深水围堰合龙 ,7月实现船闸主体首仓混凝土浇筑。2025年6月浯溪二线船闸下闸首右边墩封顶,主体混凝土施工完成78% ,截至2025年4月三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2.82亿元(占总投资72.25%),整体计划2026年12月完工。届时岳阳城陵矶至永州萍岛的千吨级高等级航道贯通,纵贯湖南723公里的“水上高速”成为现实。这里我要补充说明的是由我们集团负责建设的湘江二级航道二期工程,2016年开工建设,2019年9月27日,衡阳大源渡航电枢纽二线船闸建成通航,标志着湘江二级航道二期工程全线建成贯通。至此,湘江衡阳蒸水河口至岳阳城陵矶河段435公里航道,由1000吨级三级航道全面提升至2000吨级二级航道,成为我省通江达海的一条黄金运输大动脉。
永衡航道工程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巨大经济价值、重要社会价值
对湖南省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永衡航道工程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
张胜(湖南省水运事务中心主任):永衡航道工程对湖南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意义重要,具有战略、经济、社会三大价值。
第一是重大战略价值。一是使国家规划建设的汉湘桂通道“十五五”在陕鄂湘三省约2330公里的高等级航道实现贯通,中西部拥有更为便捷的向北部湾、粤港澳大湾区出海的新通道。二是为国家经济、产业安全构筑重要的内河高等级航道屏障和推进战略腹地纵深发展,成为国家整体安全韧性的重要支点。三是湖南开始拥有纵贯全境的高等级航道,国家“四纵四横”中约900公里的“一纵一横”主航道在湖南交汇,极大提高湖南在全国内河水运中的枢纽地位。四是为湖南规划建设湘江黄金水道、经济带、综合交通廊道、流域经济,乃至全国规划建设汉湘桂黄金水道、经济带、综合交通廊道、流域经济等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
第二是巨大经济价值。一是成就的湘江航道货运量预计2035年在9000万吨以上,2050年将达1.2亿吨;湘桂运河建成后,将世界货运量最大的长江航道珠江航道联通的湘江航道完全有望进入全球前五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内河黄金水道。二是带动湖南省国土面积86.17%的18.25万平方公里,2930公里湘资沅澧四水航道的流域发展流域经济。根据相关专业测算,湖南流域经济带水运发展指数每增加1%,其人均GDP会复合增加0.576%。三是大幅降低湖南省全社会物流成本,根据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每增加水运货运量1个百分点,就有可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0.4至1个百分点。四是直接拉动湖南GDP约195亿元、带来约11.2万个就业岗位。
第三是重要社会价值。一是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郴州等地级市直接成为国家内河主航道港口城市,引发湘江沿线崛起数十座市县城市的滨水新城,形成723公里的集“市民乐享、生态宜居、水城兴业”于一体的滨水经济和生活的活力走廊、“以水为脉,两岸联动”的新格局。二是串联沿线自然与人文资源,形成沿线居民的“黄金休闲廊道”、区域“黄金旅游廊道”,湘江黄金旅游黄金带与长江旅游黄金带、粤港澳大湾区旅游黄金圈、北部湾旅游黄金圈等共同构建以航道为纽带的南方“三小时黄金旅游圈”。三是深度融合“水-港-城-产”,催生区域水运导向型“第二增长曲线”、临水产业集聚带,推动以“以水兴产、以水兴业”再出发,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
永衡航道工程推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五大途径
通过怎样的途径实现永衡航道工程价值,推进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卢毅(湘物联港航供应链研究院院长、教授):这一工程的成功实施,对沿线区域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极其重大。下一步关键是明确途径,充分发挥永衡航道工程价值,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工程为契机,优化升级水运基础设施。工程沿线两市两县一方面要抢抓高等级湘江航道过境区域的新机遇,乘势而上,尽快编制好“十五五”区域建设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要迅速制定和实施相关计划方案,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城镇体系建设要求、产业布局特点、综合交通特别是水运发展形势,实施港口码头建设升级、水路客运设施建设、航道维护管理、港口码头集疏运体系建设等四大工程,以永衡航道工程为引擎,引发沿线区域水路、铁路、公路等三种运输设施和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协同发展,加快区域水运网络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进程。
二是积极发展水运,赋能区域物流降本增效。一是扩增港口码头经营资质,拓展冷链仓储、物流配送、供应链金融、船舶补给等服务,扩大港口码头腹地,打造以港口码头为核心资源的现代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及其沿线港口码头的联动机制。二是在兼并重组、装备技术更新、新航线、水上服务、水运新能源、绿色水运等方面支持水运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推动水运营商环境向纵深发展,强化跨部门信息、数据等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通航条件,建立完善的水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四是加快港口、码头、港区数字化建设和智慧船舶应用推广,实现水运“三网”协同,实施复杂环境下航道整治,激励企业建设各类水运平台。
三是以航道为动力,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一是以永衡航道为纽带,打造湘江中游经济带,建立两市两县产业协同机制,发展临港集群产业,形成“产业航道”的集群效应。二是发挥港口市场与资源枢纽功能,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升级、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打造一批地域性产业品牌。三是布局发展高端制造业、航运服务业、滨水休闲、生态康养、水上旅游等宜水宜港的新兴产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特色布局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加速高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四是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长株潭都市圈等重大区域战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融入我省五大对外开放大通道建设。
四是水资源为优势,改善区域社会民生环境。一是两市两县以“航道升级—产业激活—人才培育”构建增收闭环,大力拓展宜水宜港产业就业岗位,强化与之相关就业培训和人才引进;以航线串联自然景点与文化资源,建设“永衡航道旅游观光带”,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二是大力优化公共服务,构建航道交通升级、产业集聚、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机制;进一步释放水运低成本优势,持续降低居民消费成本;以湘江城市为导向,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形象、健全城市功能,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市;改善城乡出行环境,完善航道与农村的联通网络,带动乡村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激发乡村经济。
五是以航道为依托,美化改善沿线生态环境。一是严控船舶污染源头,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船舶,进一步推动绿色水运向纵深发展;大力推广绿色港口建设,实现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加快实现港口岸电全覆盖,通过经济激励机制优化引导船舶使用岸电,提升岸电使用效率。二是强化湘江流域生态保护,提升沿线生态系统完整性、连通性,建设绿色低碳航道,建立美好风景生态廊道;严格管理湘江岸线开发建设,促进岸线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加强航道以及沿线旅游资源的跨区统筹保护和开发。三是强化两市两县政府对航道的保护与管理,建章立制,组建专业化监管队伍,政府投入与社会融资并重;组织、引导、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依法参与永衡航道保护和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