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宏观 • 正文

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打造50个领军品牌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朱睿颖
发布时间:  浏览: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朱睿颖

10月11日,记者获悉,为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的任务部署,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7项主要任务和3项专项行动

《实施方案》提出7项主要任务和3项专项行动。7项主要任务分别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广应用,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底座等。

(图源:新华社)

3项专项行动分别是开展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推动建设共享制造平台、共享工厂,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开展服务型制造企业品牌提升行动,培育打造服务型制造龙头企业和领军品牌,加强品牌评价和宣传推广;开展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打造面向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加强应用推广。

其中提出,到2028年,打造服务型制造升级版,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新模式不断涌现,为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升级和应用拓展,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服务型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十四五”以来,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不断协同发展,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相辅相成,助力服务型制造业加速发展。在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下,服务型制造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但仍存在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薄弱等问题,亟需加强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实施方案》指出,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强模式创新,发布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清单,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面向重 点场景、重点模式,推动攻关成果转化应用和迭代升级。加快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远程运维、产品服务集成等典型模式升级,探索模型驱动研发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型制造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智技术为支撑,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态、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将服务深度嵌入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各环节,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构建新生态,实现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

目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约30%,但与制造业强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欧盟、美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2016年以来,工信部联合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实施《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服务型制造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作用逐渐显现。

《实施方案》表示,要发展科技服务业、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生产性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及其他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为企业技术创新、生产经营、品牌打造等提供专业化服务。工信部数据显示,此前遴选的370多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服务业务对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60%。

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广应用

《实施方案》指出,要围绕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和安全生产领域,加强政策统筹、分类指导,推进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及时总结提炼推广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促进服务要素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入制造业,充分发挥服务对制造的赋能作用。加大重点行业服务型制造发展力度,推动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产业优势地位,促进钢铁、石化、医药、船舶等产业提质增效。

(图源:新华社)

实施共享制造培育提升行动,一是建设共享制造平台,汇聚资源、增强服务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二是建设共享工厂,面向园区、集群等共性制造需求,集中配置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满足设计研发、加工制造、检验检测等共性需求。三是开放检验检测资源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参与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检验检测能力。

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依托、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也是大国博弈的重点领域。我国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标准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参与度显著增强,但总体上与世界领先水平仍有差距。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推动制造强国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加快提高我国标准发展水平。

《实施方案》指出,要抓好《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实施,加快建设统一融合、先进适用、覆盖全面、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坚持应用导向、急用先行,强化多元主体协作,开展基础通用、核心要素等基础性标准研制,分行业分领域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等标准研制,加强面向生活和生产的服务型制造融合业态应用标准研究。

鼓励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等先行先试。做好服务型制造与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等领域标准的协调衔接。加强标准宣贯和培训,引导企业主动对标达标,推动标准落地实施。

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经营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充满韧性的经营主体。截至2024年,我国已经涌现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方案》提到,要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供销等紧密型协作关系,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发展专业化服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平台等方式深化与中小企业互利合作,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健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分类分级评价。支持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转型方案提供商,引导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型制造咨询诊断、成熟度评价、供需对接、人才匹配、知识产权等服务供给能力。

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

《中国服务型制造区域发展指数(2024)》显示,2018~2023年我国该领域发展水平持续攀升,浙江、广东等15个省份率先形成领先格局——仅浙江一省,就已累计创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达73个,成为区域产业转型的“排头兵”。

《实施方案》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地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以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在政策协同、创新应用、主体培育、数智技术攻关、健全生态等方面先行先试,分行业分领域推进服务型制造推广应用,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发布建设指引,推动建设 100 个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通过开展服务型制造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推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全面落地,形成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此次开展融合应用场景创新示范行动,一是鼓励打造面向生产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重点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创新工业服务应用场景;二是鼓励打造面向消费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重点围绕衣、食、住、行、健康、文化等方面,打造生活服务应用场景;三是鼓励打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融合应用场景,引导政产学研各方通过丰富活动推介形式,加强融合应用场景供给,促进场景供需双方对接合作;四是建立新模式新场景推广平台,发布典型应用场景,加强应用推广。

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底座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启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建设,将打造“5G+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推动“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目前,我国已建设超4000家5G工厂,“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超1.5万个,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带动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图源:新华社)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介绍,5年来,“5G+工业互联网”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持续强化。一方面,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08.9万个,建设5G行业虚拟专网超过4万个,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工业级5G产品研发推广,为工业互联网落地提供了关键使能技术。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网络、标识、平台、数据、安全功能体系一体推进,发布3项国际标准、70多项国家标准,培育340余家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注册量突破6000亿个,服务超45万家企业。

《实施方案》提到,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速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提升工业数据要素供给,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和要素化,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引导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在重点场景布局应用。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