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常河山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而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集中体现在需求升级、政策集成、科技赋能、资本催化与标准倒逼五大维度,通过高水平制度设计,将这些动力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是冷链物流由大向强跨越的关键。
需求升级是最基础、最持久的拉动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食品冷链需求总量达3.65亿吨,同比增长4.3%,对应收入5361亿元。消费市场呈现的分层、分段、分温区特征,持续释放增长势能,为冷链物流提供了确定性最强的“第一驱动力”。
政策集成是将需求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的核心转换器。2021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到 2025年布局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截至2025年6月,我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任务提前完成,累计发布5批共105个基地,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有力支撑了“四横四纵”骨干通道网络构建。涉及具体业态,如生猪、蔬菜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
一系列政策红利叠加,让冷链项目获得更优要素支持,筑牢了冷链产业的“第二驱动力”。
科技赋能是破解“断链”“高耗”痛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变量。依据《“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目标,到 2025年需初步实现“全链条温度可控、过程可视、源头可溯”,通过技术升级推动基础设施质效双升。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数据显示,2024年冷藏车保有量超45万辆,较2020年大幅增长。截至2025年上半年,全国2.6亿立方米的冷库总容量,折合库容约为1.04亿吨,同比增长6.12%,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新增302万立方米。
高标冷库占比、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科技红利助力冷链物流持续释放“第三驱动力”。
资本与金融工具创新为“重资产、长周期”的冷链项目注入“第四驱动力”。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冷链领域股权融资总额210亿元,同比增长18%。
2025年10月,中信银行石家庄分行以动产质押为纽带,在核心企业承诺实际兜底的基础上,整体项目获批1.2亿元增信额度,且全部额度使用完毕达成信贷资金投放,依托核心企业园区内封闭管理的生态环境,每吨冻品可激活最高50%的质押融资额度。
标准倒逼与绿色约束构成“第五驱动力”。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品冷链物流追溯管理要求》首次将“温度达标率”纳入食品安全考核;交通运输部推行冷链运输载具能效标识,对不合规车辆逐步限制上路。政策通过补贴与路权引导绿色发展,推动行业加速向合规化转型。
如今,上述“五大驱动力”已形成闭环,但要转化为高质量供给,仍需强化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规划对接,建立以“温度达标率、货损率、能耗”为核心的考核体系;深化要素改革,以长期租赁、“标准地”等保障用地;完善价格机制,破解“优质不优价”;借RCEP与“一带一路”推动国际标准互认,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在“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启期,冷链物流正处红利交汇风口。只要以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为统领,通过制度集成创新整合上述“五大驱动力”,中国冷链物流必将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跨越,为构建“十五五”新发展格局、守护民生福祉注入“冷链力量”。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