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贾奥胜
一年一度的双11,是对中国物流体系的一场极限压力测试。今年,这场测试的“考场”有了新的景象,在智能仓储中心,机器人成为绝对主力;在生鲜产地,无人机、无人车开辟了空中与地面的快速通道。
现代物流报记者近日走进京东物流位于江苏的智能物流基地和阳澄湖大闸蟹产地,实地探访科技如何重塑物流的每一个环节。
机器人与算法的“交响乐”
踏入昆山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的“智狼仓”,第一个直观感受是“静”与“密”。这个5000多平方米、高10米的自动化仓库里,近500台“智狼”搬运机器人正在近40个巷道中无声穿梭,托举着料箱精准地在高达近9米的货架间移动。货架巷道间距仅900毫米,箱距仅40毫米,却实现了超过12万个储位的高密度存储。
(图源:京东官方)
“在这里,每5个江苏人收到的包裹,就有一个经过了昆山亚一的机器人。”京东物流工作人员的介绍,道出了这个全国最大仓拣一体智能物流园的分量。该园区日均单量超百万,覆盖江苏区域近一半的订单量。而园区的“灵魂”,正是这些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军团。
在入库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的操作极为简洁:从周转箱取出商品,用PDA扫描后直接放入料箱投线。每个料箱内部设有凹槽,可加隔板实现“一箱多品”。
随后,料箱经扫码后由“智狼”机器人取走,搬运至货架下方的缓存位,再由“飞梯”机器人接力搬运上架。这套“智能采集技术+快速倒箱+自动入库”的一体化方案,将入库效率提升了5~6倍,单个线体效率可达每小时200箱。
最令人称奇的是“搬运”与“飞梯”的协同作业。现场工程师解释,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地面搬运机器人与货架间穿梭的飞梯机器人分区运行,并通过锁点机制避免碰撞,仿佛一场编排精准的“交响乐”。
在出库环节,系统依托库存储位智能热度分配算法,将热销商品优先摆放在靠近出库的位置,工作人员只需根据电脑屏幕的亮灯和图片提示拣选,效率比传统模式提升3倍以上,准确率超过99.99%。这个大促季,该仓峰值能实现日出库19万件、10万单的效率。
无人机与冷链的“保鲜革命”
离开高度自动化的仓库,记者驱车来到阳澄湖。这里,另一场关于“速度与鲜活”的物流保障战正借助科技手段上演。
(图源:京东官方)
在湖边,记者遇到了京东物流大闸蟹专揽快递员王磊。他正将一箱箱鲜活的大闸蟹搬上一辆特殊的“烯冷冷链三轮车”。“今年秋天温度高,这个车就像个‘移动冰箱’,能保证螃蟹在路上的鲜活。”王磊告诉记者。今年,京东物流将这种冷链三轮车首次部署到阳澄湖产地,以应对高温挑战。
而更显著的变化是“无人化”接驳。在京东物流大澄路专揽营业部,记者看到了用于运输大闸蟹的无人车。站长张俞冬介绍,无人车现在承担了两个关键运输任务:一是将螃蟹从分散的揽收点集中运到营业部,二是从营业部运往分拣中心。
“以往小哥要花时间往返运输,现在他们可以更专注于揽收和打包,服务更多客户,运输频次和效率都大幅提升。”张俞东说。这也让像王磊这样的专揽小哥收入大幅提升,高峰期日收入可超三千元。
科技的触角更延伸至“天空”。京东物流今年构建了“干线-支线-末端”三级航空物流体系。记者了解到,除了“南通-哈尔滨-沈阳-南通”的串联式全货机航线,在末端,太仓至上海崇明的跨江无人机航线已正式启用,航程13公里,仅需约15分钟,比陆路节省2.5小时,让上海消费者能更快尝到鲜味。
科技的温度与韧性的网络
探访中,记者感受到,科技的赋能并非取代人力,而是构建了一种更高效、更人性化的人机协同模式。
在昆山,机器人承担了繁重的搬运和找货工作,而员工则专注于需要判断和灵活性的操作环节,工作负担大大减轻。
在阳澄湖,头部商家海易阁的业务负责人赵若伊向记者感慨,京东物流的服务在于“把商家的难题当成自己的事”。她指着仓库里一个由京东物流帮助安装的传送带装置说:“这解决了我们从二楼往一楼搬货的难题,效率提升了不少。”她透露,公司九成货品均由京东物流承运,今年双11销量实现了翻倍增长。
从机器人仓的精准高效,到产地无人车的灵活接驳,再到无人机的跨江飞行,这个双11,中国物流的科技画卷正变得愈发清晰和立体。它不仅仅是追求更快的速度,更是通过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一个更具韧性、更智能,也更有人情味的现代供应链体系,让遍布神州的每一个包裹都能更高效、更稳妥地抵达。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