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区域 > 京津冀 > 正文

协同创新,河北泊头浇铸产业跃升强引擎

来源:河北日报 作者:姜艳 时间:2025-08-26
导读:作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泊头铸造产业现有铸造企业322家,集群企业年产值达260亿元。其中,84家设有研发机构,建成省市级各类创新平台28家,132家企业与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走进泊头经济开发区,一条条创新链正悄然重塑这座“铸造名城”的产业内核。

  作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泊头铸造产业现有铸造企业322家,集群企业年产值达260亿元。其中,84家设有研发机构,建成省市级各类创新平台28家,132家企业与重点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从“傻大黑粗”到“高精特新”,瞄准传统产业的短板弱项,泊头采用共建研发平台、联合技术攻关、精准供需对接等多种方式,加速集聚京津高端创新资源,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跃升。

  8月11日,在河北恒盛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品区域,工人正在检验成品泵。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摄

■ 共建研发平台

集聚京津高端创新资源

  8月11日上午,泊头经济开发区,河北中泊防爆工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液态模锻生产线旁有序地忙碌着。浇注、液压成型、工件取出……不一会儿,一把把防爆八角锤走下产线。

  “这是我们研制的专利产品,能在工具与工作物摩擦撞击时有效防止产生火花,而研发它的关键在于工艺创新。”公司办公室主任张金萍介绍,这款产品应用了北京交通大学研发的液态模锻工艺,结合铍青铜和铝青铜防爆材料成型技术,不仅缩短了工艺流程,提升了材料利用率,还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该产品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燃气等行业。

  从加工小榔头起家,到如今年产防爆工具500万件,占据国内80%以上市场份额,产品远销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泊防爆已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支撑其持续壮大的,正是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

  在中泊防爆厂区内,河北省安全工具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大楼格外醒目。这是公司与北京交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合作共建的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及新标准制定。研究院专家很多来自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一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创新链。

  “京津是科技成果的研发高地。通过共建研发平台,我们能高效集聚创新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让更多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落地,赋能转型升级。”张金萍说,公司现有68名技术骨干,每年研发投入近千万元,累计拥有国家专利148项,并持续主导防爆工具国家标准的修订与起草工作。

  曾经,中泊防爆的铍青铜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如今,依托强大的创新平台,中泊防爆正与合作高校联手寻求材料领域的更大突破,进行工艺的迭代升级。

  “我们的新目标,是研发一种能替代现有铍青铜工艺的新材料。”张金萍透露,这是一种将陶瓷颗粒、纤维融入铜合金的创新材料,一旦研发成功,将再次填补行业空白。

  泊头铸造产业集群是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共有铸造企业322家,其中规模以上铸造企业79家,在全国县域铸造产业集群中企业数量最多。集群企业年产值达260亿元,年产铸件200万吨,占全国铸件总产量的3.94%。

  作为集群的“领跑者”,中泊防爆的创新模式为其他企业提供了示范。

  “平台建设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快县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泊头市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产业科科长王培华表示,将京津科研优势和泊头产业优势相结合,推动企业共建多层次研发平台,打造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地,有助于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研发和高端人才汇聚。

  为激发创新活力,泊头市政府设立了科技创新奖,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央企共建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6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8家,建成省市级各类创新平台28家,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研实力持续增强。

  8月11日,在泊头市亚奇铸业有限公司3D打印中心,副总经理郭兴春正在检查砂型。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摄

■ 联合技术攻关

合力破解“卡脖子”难题

  8月11日下午,在泊头市亚奇铸业有限公司加工车间,一条智能化柔性加工线高效运转。这条斥资2000万元打造的生产线,实现了从毛坯铸件到成品零部件的“一站式”加工。在工人的专注操作下,一件件高端液压泵壳体成品在此诞生。

  “同类产品,原来需要5道工序至少3天才能制作完成,现在只需1道工序28分钟。”公司副总经理郭兴春说,这条高端产线上小批量生产的液压泵,是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河北工业大学历时一年多攻关的最新成果。

  作为丹麦格兰富、法国波克兰、德国威乐等国际巨头的优质供应商,亚奇铸业专注于高端流体装备零部件生产。其核心竞争力,正是持续的产品开发能力和不断提升的工艺效率。

  “用我们生产的这款泵壳装配的高端液压泵,主要用于国际一流品牌的工程机械,从外观上看与普通产品差异不大,但性能却天差地别。”郭兴春拿起样品解释,它能经受400万次振动无破损,远超普通产品的100万次极限。

  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在于精确掌握材料配比并彻底消除铸件内部缩松和气孔,而这曾是困扰行业的“卡脖子”难题。

  面对技术瓶颈,亚奇铸业的破题之道是“联合攻关、借力突围”。近年来,亚奇铸业先后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河北省A级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河北省特种铸件技术创新中心等,构建起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同时,与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聚焦铸造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与人才培养,大大提升了“智造”能力。

  “这款高端液压泵壳体预计年底量产,售价将比普通产品高出约15%。同时,配套新建的高端液压零部件恒温加工车间也即将投产,届时此系列产品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郭兴春说,自2019年起,企业与河北工业大学合作,先后研发了高强高韧低温球墨铸铁熔炼、高端液压泵壳体铸件成型和精密加工等新工艺,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推动企业跃升至产业链高端。

  技术创新引擎,驱动亚奇铸业开辟了国际船用涡轮增压器、液压马达等高端市场,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亚奇铸业的实践,是泊头铸造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

  “围绕工艺、材料等关键领域,推动本地企业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核心技术,合力破解产业链‘卡点’,将带动整个产业向前迈进。”王培华表示,该市每年在集群中筛选3至5个产业链核心缺失环节,实行“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国征集解决方案,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切实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从“傻大黑粗”到“高精特新”,泊头浇铸出驱动产业升级的强大引擎,让铸造产业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全市132家企业与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重点院校开展合作,84家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企业自主研发造型、浇注等新工艺223项。

  8月11日,在河北中泊防爆工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成果展览馆,工作人员(左)向外国客户介绍一款防爆锤。 河北日报记者 王雅楠摄

■ 精准供需对接

加速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走进河北恒盛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车间,巨大的厂房里,数控机床轰鸣作响,一派繁忙景象却鲜见人影。在车间深处,企业自主研发的滑油组件寿命试验专用测试平台上,灰色泵组正在持续运转,仪表盘上跳动的数字记录着它已连续工作5500小时。

  “这是用于航空发动机的燃气轮机滑油组件,是我们受中国船舶集团一研究所委托研制的。”公司副总经理白银冰说,这台多联齿轮泵结构复杂如精密仪器,用于对燃气轮机高速运转的轴承和齿轮系统进行润滑和冷却,是保障核心动力的关键一环。

  为攻克材料性能与结构精度的技术壁垒,恒盛泵业技术团队三年磨一剑。他们自主设计的测试平台如同超级体检中心,能同时对多个回路工况进行智能监控与数据采集,智能化及自动化程度国内领先。

  如今,历时5500小时寿命试验,两台滑油组件样机已通过性能验证,为国产25兆瓦燃气轮机升级改进项目提供了关键支撑。

  生产车间隔壁的实验室里,另一场协同创新同样引人关注。由恒盛泵业联合中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喷气燃料电磁直驱集成泵组,将永磁电机与泵头精密集成,如同为航空动力核心完成一次“瘦身塑形”。

  “传统泵组体积庞大、振动噪声明显,我们创新采用电机直驱叶轮设计,使新产品成功减重30%、降噪40%。”白银冰介绍,三方团队经历上百次试错,最终突破电机自冷却回路、轴承自润滑等技术瓶颈,成功完成水环境功能性能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及振动摸底试验等。当前,产品已发往中国船舶系统工程研究院,进入陆上可靠性试验的最后冲刺阶段。

  这种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让恒盛泵业手握52项专利,主导或参与制定18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更使其拥有省内唯一的舰船用泵技术创新中心。

  当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在这里精准对接,一家企业的创新突围,正演变为泊头区域产业升级的生动样板。

  在天津京泊模具铸造有限公司,围绕高端客户需求,企业与河北工业大学联合研发了高性能合金模具钢技术,产品成功进入一汽、上汽、比亚迪等知名汽车品牌的模具供应商名录。

  在兴达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每年以不低于销售收入5%的比例加大研发投入,并在天津建立了100多人的技术中心,与北京奔驰、德国戴姆勒等车企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关键在于搭建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的桥梁。”王培华说,该市连续三年制定工业产业提质提效工作实施方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深化产学研用创新体系,充分调动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采用企业进高校、专家进集群、校企云对接等形式,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等精准对接活动,引导越来越多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泊头,协同创新的种子已然播下,并迅速在产业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相 关

铸造名城的绿色新生

  阳光下,绿树成荫,流水潺潺,鱼儿嬉戏,空气清新。这不是公园,而是位于泊头的河北青峰车体模具有限公司厂区一景。这一景象无疑颠覆了人们对铸造企业的传统印象。

  在这里,绿色制造理念已融入企业每个环节。

  在原材料区,汽车厂冲压件下脚料变废为宝,与增碳剂、合金材料合成铸铁,实现废钢资源再利用;在熔炼区,全封闭与二次集尘技术实现烟尘集中收集处理;在造型区,砂处理线将造型砂全部通过管道输送,车间地面干净整洁;在清理打磨间,顶吸除尘器高效运转,粉尘排放严格达标……

  “如今,泊头铸造产业已完成全行业蜕变。”泊头市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副局长吕振杰介绍,企业的铸造车间普遍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车间洁净度堪比精密加工厂。

  泊头铸造产业历史悠久,素有“中国铸造之乡”“中国铸造名城”美誉,却也一度面临小散乱差的发展困境。

  绿色转型,始于8年前。当时,泊头市制定了覆盖环境治理、厂房建设、设备升级等九大领域的整改方案。在整改行动中,288家低端企业转产退出,铸造企业数量锐减近半,但生产效率却提高2倍以上,集群中高端产品占比突破50%,企业规模和效益实现质的飞跃。

  此后,泊头市在国内率先全部淘汰黏土砂手工造型,全面推行自动化、机械化生产,实现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几年来,泊头铸造产业转型升级累计投资68.06亿元,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截至目前,泊头有87家企业获评“中国绿色铸造示范企业”“中国绿色铸造企业”等称号。

  站在新起点,泊头铸造正构建绿色“智造”新生态。

  政策持续赋能。2023年至2025年,泊头市连续三年制定工业产业提质提效工作实施方案,出台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金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力促铸造产业绿色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完善服务机制。泊头市深化“零距离接触、零投诉服务、零障碍发展”机制,从政策、资金等全方面扶持企业投资技改、引进先进工艺装备,鼓励企业招才引智、研发高新产品。

  集群加速升级。该市委托中国铸造协会高标准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先进铸造企业向开发区集聚,打造铸造产业绿色示范园区。

  “我们正全力推动‘铸造’与‘智造’深度融合,以智能化赋能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泊头铸造最鲜明的底色。”吕振杰说,历经多年壮大、调整与升级,集群企业年产值已达260亿元,实现了从“中国铸造名城”向“中国绿色铸造名城”的转变。

  千年铸造名城,正以绿色新貌焕发新生。

责任编辑:李永璞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上一篇:河北港口群激活“蓝色动能”
下一篇:没有了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