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快递业务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约1.1万公里、居世界首位……“十四五”时期多个亮眼数据,体现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以统筹融合为导向,着力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全力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成果。从“人享其行”到“物畅其流”,从物理空间的连接到发展机会的共享,中国正通过立体交通网络书写着现代化的新范式。
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成效并答记者问。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十四五”以来,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7项主要指标中,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建制村快递服务通达率、重点领域北斗系统应用率、城市新能源公交车辆占比等6项指标已经于2024年提前完成,高速铁路营业里程、枢纽机场轨道交通接入率等11项指标年底前将全部完成。
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介绍了六方面情况:“一是设施网络更加完善,突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构建;二是战略支撑更加有力,交通运输服务支撑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三是运输服务更加高效,人员货物的高效流动彰显了中国繁荣发展的活力;四是技术装备更加先进,中国高铁、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快递等“中国名片”更加亮丽;五是开放合作更加深入,面向全球的交通互联互通格局加快构建;六是治理体系更加完备,交通运输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
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方面,“十四五”时期,交通运输行业以统筹融合为导向,着力补短板、重衔接、优网络、提效能,加快构建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水运、民航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
“大通道”加快贯通,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战略骨干通道建设加快推进,“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经基本贯通,连接了全国超过80%的县级行政区,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总量。
“大网络”基本形成,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
“大枢纽”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和枢纽港站这“三位一体”构成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持续完善。
物流行业分工更加细化
随着运输结构调整深入推进,铁路、水路货物周转量分别比“十三五”末增加17.5%和33.6%,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约15%。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其中交通运输成本降低了约2800亿元。
航空物流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对于做强国内大循环、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从整体看来,“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中14个发展指标基本达到目标,主要呈现出运输规模稳步增长、运营主体实力增强、航线网络不断优化、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等四个特点。
铁路货运运输服务能力和品质不断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国铁路运输货物将超过250亿吨,比“十三五”预计增加50亿吨,高铁快运已经实现了常态化运行。铁路在服务支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路网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运输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是区域通达效率进一步提高。铁路货运每天装车超过18万辆,80%的运力用于煤炭、粮食、化肥、石油等国计民生重点物资,有力保障了国民经济稳定运行。“一票难求、一车难请”的困境瓶颈已经成为历史。
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交通运输是先行领域。中欧中亚班列通达欧亚37个国家300多个城市,新能源汽车等中国制造“新三样”搭乘着“钢铁驼队”走向了世界。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发送货物已经达到1390万吨,品类有3000多种。
当前,基础设施“硬联通”持续推进,制度规则“软联通”不断加强,“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经基本形成,国际运输网络越织越密。中欧班列通达欧洲的229个城市、亚洲100多个城市。“空中丝绸之路”不断拓展,通航境外83个国家213个城市。我国车辆首次以公路直达运输的方式跨越里海、抵达欧洲。“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我国海运连接度已经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
邮政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十四五”期间,邮政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物畅其流为努力方向,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交通强国邮政篇建设扎实推进。
邮政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2024年邮政业业务收入实现1.7万亿元,快递业务量达1750亿件。邮政快递的规模经济效应持续放大,对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促消费、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邮政业在现代物流领域的地位更加重要。邮政业因地制宜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提高了快递服务效率与水平。深度对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国家物流枢纽,积极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国内快递服务时效性、服务质量、性价比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邮政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优势更加明显。目前,航空快递运能不断增强,铁路运快递已经常态化,无人机低空物流网络的建设在持续加强。同时注重服务实体经济,不断深化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的协同发展,通过嵌入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了物流要素与经济要素的协同融合。
邮政业是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助力城乡均衡发展成效更好。持续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把农村地区寄递服务短板变成农村发展的“潜力板”,既打通了消费堵点,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和服务体验的差距。
二是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更强。认真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中西部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在重要节点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衔接水平,支撑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商品和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三是促进生产要素顺畅流通的动能更足。行业通过基础设施下沉、数据赋能和政策协同,直接释放消费潜力,成为打破市场分割、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渠道,是构建统一大市场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朱睿颖
国新办21日上午10时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会上,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表示,航空物流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对于做强国内大循环,保障国际供应链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为推进航空物流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民航局制定了“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围绕规模领先、安全可靠、智慧先进、优质高效4个方面设置了14个发展指标,整体来看,各项指标基本达到目标,主要有以下4个特点:
一是运输规模稳步增长。2024年,航空货邮运输量达到898.2万吨,相比2020年增长32.8%。在跨境电商等产业带动下,国际市场成为航空物流发展的重要驱动,今年上半年,国际货邮运输量达到203.7万吨,同比增长23.4%。
二是运营主体实力增强。截至2024年底,全国货运航空公司有13家、货机达到268架,相比2020年分别增加2家、82架。东航物流、南航物流、国货航相继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服务链条不断延伸,综合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航空企业国际货运市场份额达44%,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三是航线网络不断优化。国内形成以主要城市群、都市圈为核心的航空货运通道,目前已经通航50个国家的106个城市,畅达全球核心市场。
四是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十四五”期间,国内首个专业性货运机场鄂州机场 建 成 投用,智慧设施设备加快运用,货运单证电子化率 稳 步 增长,中转、联运保障效率 不 断 提高,航空物流综合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宋志勇指出,下阶段,中国民航局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加快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优化关键资源配置,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尤其是加快新兴市场布局,提升航空货运通道保障韧性;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引导行业加强与制造业、跨境电商等产业的协同,按需设置前置货站,强化航空货运中转能力,提高通关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强航空物流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引导行业以创新技术赋能解决业务开展中的堵点、难点,不断推动航空物流高质量发展,为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跨境贸易通道、维护产供链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王连香
7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成效。
会上,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表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6.2万公里,比“十三五”末增加约1.6万公里,其中高铁增加1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549万公里,增加约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3万公里;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到1.76万公里,增加1600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2971个,增加379个;颁证民航运输机场达263个,增加22个。“十四五”的前4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15.2万亿元,同比增长23.3%。
国家铁路局副局长安路生透露,“十四五”以来,一大批现代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和铁路货运物流基地建成投产。这五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达到4万亿元,有效发挥了铁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表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货运航空公司有13家、货机达到268架,相比2020年分别增加2家、82架。东航物流、南航物流、国货航相继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服务链条不断延伸,综合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航空企业国际货运市场份额达44%,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
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表示,“十四五”期间,邮政业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物畅其流为努力方向,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营主体持续壮大,转型升级的能力在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行业有8家上市公司,其中两家入围全球500强。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寇佳丽
“十四五”规划作为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首个五年蓝图,其战略核心交通强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跨越。7月21日,交通运输部部长刘伟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发布会上表示,这五年,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交通运输综合能力、服务品质、运行效率大幅提升,“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在加快实现。
交通网络的立体化延伸,实现中国经济地理版图的系统性重构。当“轨道上的城市群”与“世界级港口群”交相辉映,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交通革命重塑着国家发展的空间逻辑。这场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航线、邮政网络共同编织的立体交通变革,早已超越单纯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重构力量,更是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战略引擎。
从万吨货轮直达武汉的黄金水道,到穿越天山仅需20多分钟的天山胜利隧道;从“6轴7廊8通道”连接了全国超过80%的县级行政区,到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总量——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中国经济要素流动成本的系统性降低与配置效率的革命性提升。当西藏东南地区因拉林铁路告别“铁路盲区”,当云南边陲通过中老铁路接入国际物流网络,曾经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屏障被逐一打破,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物理基础由此奠定。这种空间重构不仅改变了资源流动的轨迹,更重塑了产业布局的逻辑,使生产要素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组合。
立体交通体系的建设,加速催生全新的经济发展范式。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跃居世界第一,城市公交线路总长度达到175万公里,这些数据折射出城市空间利用效率的提升;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15%,多式联运1小时换装率超过85%,标志着物流体系的智能化转型。更为深远的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升级——超过4000公里公路完成智能化升级改造,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9950公里——正在孕育“智慧交通”这一万亿级新兴产业。当自动驾驶、智能航运、智慧物流从概念走向现实,交通系统已不再是简单的位移服务提供者,而成为数据要素流动的载体和创新应用的试验场,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立体交通网络还承担着促进社会公平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特殊使命。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的提升,使得农产品的上行通道更加畅通;西部地区交通“留白”的填补,全国3万多个乡镇、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这种“毛细血管”级的交通覆盖,不仅改善了边远地区群众的生活质量,更通过降低物流成本、拓宽市场半径,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平衡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支撑。
回望五年历程,中国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印证了一个深刻命题:现代化的核心在于“化人”与“化物”的双重进程,而交通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基础性媒介。从“人享其行”到“物畅其流”,从物理空间的连接到发展机会的共享,中国正通过立体交通网络书写着现代化的新范式。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毛晶慧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7月23日 3版)
“十四五”前四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2万亿元
立体交通突破性成就加速书写现代化新范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