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港口资源整合正成为撬动海陆联动发展的关键支点。河北港口集团以“三港四区”协同模式激活沉睡运力,四川港口资源的深度整合重塑了长江上游港口格局,山东港口群以一体化整合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这些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了港口集群整合的“乘法效应”。通过功能重构与资源共享,港口吞吐量激增、产业链加速集聚、港产城深度融合,昔日同质化竞争的“一群港”正蜕变为驱动城市能级跃升的“蓝色引擎”。这场变革不仅重塑了物流格局,更催生出临港产业集群与智慧生态港口的新范式。
7月3日,清晨的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京唐港区,薄雾未散,一辆满载玻璃、化肥、淀粉等货物的“海上巴士”从秦皇岛港驶来。这些货物即将被装上“吉源隆85”号货轮,运往华南地区。
如今,在河北港口集团“三港四区”“拼船出海”已成为常见的运行模式,还开通加密了至环渤海其他各港口的支线,合计班期密度达到每月200班,货物即来即走。
这是河北港口资源整合后协同效应的生动体现。
河北拥有海岸线487公里,从北至南,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和黄骅港依次排开,海运条件便利,但此前,秦唐沧三地没有形成集合效应,港口业务重叠,重复建设,面临同质化竞争的困局。
2022年10月30日,河北省委、省政府整合省内港口资源,重组成立河北港口集团,将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和黄骅港“三港四区”串珠成链。重组成立两年多来,河北港口集团优化整合“三港四区”资源,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张网管理、一体化运营,一场从“物理整合”到“化学融合”的变革就此展开。
“避免同质化竞争,首要是合理规划功能布局,让各港口发挥各自优势、错位发展。”河北港口集团总经理助理、战略发展部部长孟凡晖说。
突出各地资源禀赋,河北省委、省政府制定系列政策文件,为港口发展把脉定向——唐山港发挥综合性深水大港和自贸试验区政策赋能等多重优势,打造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源原材料主枢纽港、区域性集装箱航运枢纽和综合贸易大港;黄骅港重点建设国际贸易港、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和雄安新区便捷出海口,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秦皇岛港作为全国“北煤南运”重要枢纽港,在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打造国际知名旅游港和现代综合贸易港……
资源整合让各港口由从前的“各自为战”变为“握指成拳”,从“一群港”到“港口群”,港口功能持续优化完善。
6月29日,“国电10”即将靠泊京唐港区39号泊位,装运货物量不足。河北港口集团煤炭板块协调联动,从秦东站调运一列车至新东港站,保障该船船货顺畅衔接,完成装船作业4.4万吨。据悉,今年1至6月,各港间运力互调148列,实现集团煤炭通过能力最大化,有力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
这样的运力协调如今已成为常态,激活各港口沉睡的潜能。功能重构,资源共享,从各自算小账到协同算大账,不仅算出了港口运力的总体提升,也算出了港口发展的新优势——“港区即景区”,秦皇岛港打造阅海长堤、观海花园等景观,获评全国首个“五星级”绿色港区,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吸引游客数百万;
围绕集装箱与干散货运输,唐山港京唐港区投用全球首套穿越式双小车自动化岸桥,建设智慧绿色干散货码头,完成集装箱、干散货码头智慧化改造;
发力集装箱与远洋航线,黄骅港开通我国北方首条以快航模式运营至美国西海岸的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16天直达,打通京津冀乃至中国北方地区至美国西海岸的最快海运通道。
定位调整带来产业链重构,更深远的变化体现在港产城融合。
随着秦皇岛港从传统煤炭大港向国家旅游港和现代综合贸易港转型升级,秦皇岛城市“颜值”加快提升。临海听涛的“婚房”、工业风咖啡厅、风格各异的近现代建筑……曾经主要运输煤炭的秦皇岛港西港区,将百年历史与现代创意融合,打造出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港,成为秦皇岛城市“打卡”新地标,医疗康养产业与帆船游艇经济在这座焕新城市齐头并进。
在唐山,曹妃甸港区自开埠通航,钢铁、石化、矿石加工等各类临港产业迅速聚集,这个昔日落潮时才能显露全貌的带状小沙岛,拔节成长为一座滨海新城。如今,借助河北自贸试验区曹妃甸片区等对外开放平台,正加快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物流产业聚集区。
依托黄骅港,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速构建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化学品、高端涂料、绿色农用化学品等五大产业集群,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氢能综合利用等8个特色产业链。黄骅港30万吨原油码头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助力绿色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
数据印证了港口资源整合的“乘法效应”:2024年,河北港口集团货物吞吐量达8.42亿吨,较2022年整合之初增加1.09亿吨,增长14.9%,在全国沿海港口集团中列第三位;实现利润总额46.5亿元,较2022年增长29.9%。
来源:长城网
作者:李代姣
四川素有“千河之省”美誉,其“川”字正形象地勾勒出长江、嘉陵江、岷江、涪江等众多河流蜿蜒奔腾的景象。今年初,四川正式启动“畅通一条江”航运振兴发展集中攻坚三年行动。行动实施半年,成效如何?7月16日,记者从四川省航务海事管理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四川省航务海事中心”)获悉,1~6月,四川省水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18亿元(占年度计划52%);货物周转量达178.4亿吨公里,同比增长41.29%;港口吞吐量完成2274万吨,同比增长20.51%。这组亮眼的数据,正是“畅通一条江”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有力印证。
港口整合 效益叠加
将视角从政府部门转向航运市场主体,加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成为四川“畅通一条江”行动的关键突破口。今年5月,四川港投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川港口公司”)正式成立,一个特色鲜明、高效协同的现代化港口集群正加速形成。
整合带来了哪些实质变化?“泸州、宜宾、乐山、南充、广安五大港口间实现了航线、箱源、运力、货源等核心要素的信息共享;推行人员、机械、劳务一体化管理,有效降低人工与维修成本;港口间互相支持,显著提升整体作业效率。”四川宜宾港(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畅通一条江”行动的重要一环,宜宾港积极落实整合部署,成效初显。该港正围绕磷矿、木片、煤炭等大宗商品,打造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通过构建“四川马边—宜宾港—重庆涪陵”等公水联运精品线路,优化物流通道、科学布局仓储设施、完善交易服务体系,构建集存储、交易、配送一体化平台。
整合协同效益已转化为实际运量。今年5月末,宜宾港成功完成首批3416吨煤炭整车整列到港作业。该批煤炭从甘肃玉门经铁路运抵,卸车后公路转运至周边化工企业。此次公铁联运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宜宾港在大宗散货运输领域实现了公、铁、水三条通道的全面贯通,预计全年带来超30万吨货运增量。
目前,整合后的五大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已占四川省总量的99%以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下一步,四川港口公司将推进嘉陵江上游广元港整合工作,进一步增强港口联动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运力突破 量效齐升
基础设施筑牢水运骨架,港口效能强化“肌肉”,货运量的实质性增长是检验发展成效的核心标尺。
今年以来,四川充分发挥国家“两新”政策与省级补贴叠加效应,大力吸引省外优质航运企业入川。截至6月底,四川省累计新增货运船舶209艘、107.69万吨,总运力历史性突破244万吨。
面对运力跨越式增长,四川水运创新推出“三个一”机制,破解“运力高效转化”课题:
建立一套适水货物数据库。建成涵盖30余类大宗适水货物的数据库,推动磷矿、进口粮等品类签订长期运输协议。上半年,四川省大宗货物(除砂石外)中长途运输量达348万吨,同比增长38.4%,中长途运输占比升至37%。
构建一个产业协同平台。推动宜宾港粮食分拨中心、磷矿集散中心投运,联动广元、南充、广安等港口产业园发展煤炭、粮食加工、生物化工等临港产业。深化“面对面、门到门”服务,签约雷波磷矿、德阳电缆、贵州磷矿等大宗运输协议。
完善一套政策支持体系。加快优化省级奖补政策,跟进广元、南充等地配套政策落地见效。指导泸州、宜宾等地尽快出台政策,加速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政策叠加效应。南充市创新出台《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八条奖补政策》,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物流效率。
随着航道贯通与港口效能提升,“畅通一条江”行动正从基础设施建设的“硬联通”,迈向以通道网、物流网、数联网深度融合为标志的“软升级”。奔腾的江河正以全新的航运生态,为四川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助力开启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未来图景。
来源:中国水运网
作者:许愿 田欣茹
港口经济已经成为驱动海港城市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6.7万亿元。该经济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然而,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和绿色转型挑战,港口经济需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跃升,亟须破解临港产业能级不足、陆海规划衔接松散、创新转化不畅等瓶颈。
笔者认为,进一步释放“蓝色GDP”效应,各地需跳出“就港口论港口”的窠臼,带动港城融合的海风劲吹广袤海岸,为海陆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澎湃动能。
其一,打造“立体网络”。建议各地通过自贸区政策实现港口岸线、产业园区、城市配套的“统筹”,推动通关一体化与标准互认,加速构建“自贸走廊”,搭建起跨区域海洋资源交易平台;强化港口与城市交通、物流、商贸设施的互联互通,破解“城围港”困局,优化港口作业区、临港产业园、城市服务带梯度布局。其二,完善陆海产业链“创新闭环”。各地应着力于“聪明”港口的打造,并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合体模式,根据当地特点重点突破海上风电制氢、深海装备、深海勘探等关键技术;推动沿海研发与内陆制造协同,建议建立相应的研发及低碳基金或者创投联盟,完善创新链条;重点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深海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其三,培育海洋经济“生态共同体”。
港口引擎与城市脉搏正在高速共振,各地唯有打破“港—产—城”的边界,才能释放海陆经济更为巨大的效应,使之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关键落子。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贾丽
作为国内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的“排头兵”,山东拥有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四大沿海港口集团、21个港区,2024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8亿吨。
在青岛港,满载2500余辆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滚装船启航前往海外市场;在日照港,满载煤炭的列车沿瓦日线抵达;在威海港,来自韩国的汽车配件正乘巨轮靠岸……
依托山东港口群加速一体化整合,山东正构建起“航线+班列+内陆港”的全流程服务网络,国际物流大通道愈加畅通。对内,连着全国近百个产业集群;对外,通达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
山东省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说,山东港口目前开通外贸航线超过260条,航线数量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
以产业协同为纽带,“港产城”融合项目在山东加速集聚。
在山东日照昱岚智造产业园,380多米长的生产线上,一个17吨重、3毫米厚的钢卷,从生产线的一端进入,5分钟后,就从另一端变为0.1毫米的薄钢板。“依托临港的区位优势和日照港日益成熟的运输网络,产业园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将有几百万吨热轧卷板在此‘变身’为高端板材,销往9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照市昱岚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大伟说。
2024年山东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74亿吨,同比增长5.1%。
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海洋经济向远向深发展,一个“海上山东”正以磅礴之姿勇立潮头。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杨守勇 张钟仁 贾云鹏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宝义:
为进一步突破港口拥堵、绿色转型等关键问题,当地应充分激活企业带头作用,通过建立“链长制”,推动上下游配套企业技术升级,形成“龙头上市企业+专精特新”的梯度集群。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文:
山东港口群聚焦经济社会发展脉络,一批批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并吸引头部企业进行战略投资,助力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7月23日 11版)
深度整合 重塑长江上游港口格局
着力激发“港产城”融合发展蓝色动能
山东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