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卫小波
10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3.0》(以下简称“技术路线图3.0”),立足在汽车产业革新视角,提出“1+5+X”的研究框架,设置1个产业总体研究,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共性支撑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5个技术群研究,以及26个专题研究,全面汇总了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并着重介绍了2040汽车产业愿景和目标。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80%以上
《技术路线图3.0》明确提出,到204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80%以上,力争进入世界汽车强国前列;建成创新引领、数据驱动、协同高效、韧性安全、低碳可持续的现代化汽车产业集群,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进入电动化加速、智能化突破的新阶段,预计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将会跨越2000万辆大关,全球渗透率也将超过20%。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市场极速扩张之际,中国汽车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向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轨道全面转型。
早在2009年3月,国务院在《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汽车,经过十数年的精心培育与创新驱动,该产业成功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在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分别达到696.8万辆与693.7万辆,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同时,新能源汽车出口势头强劲,上半年出口数量达106万辆,同比激增75.2%,“中国智造”的绿色名片正赢得全球信赖。
为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目标,路线图规划了务实且系统的技术路径。尽管内燃机在当前仍将扮演重要角色,但其技术路线将全面向混动化与低碳化演进。至2035年,传统能源乘用车将全面实现混动化;到2040年,混合动力汽车在传统能源商用新车年销量中的占比将达65%以上,低碳零碳内燃机渗透率也将超过15%。
在节能减排上,《技术路线图3.0》也提出,承诺碳排放总量于2028年提前达峰,并至2040年较峰值下降60%以上,这一承诺,展现了汽车产业的先锋担当。
构建“零事故、高效率”的未来愿景
纵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的迭代演进,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蓝图虽有所更改,但对技术作为产业“核心引擎”的要求却一脉相承。
在《技术路线图1.0》中,提出了汽车产业技术“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在《技术路线图2.0》中,也在发展愿景与目标部分突出强调了以人工智能(AI)、云计算为代表的新技术和以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推动汽车产业全面变革;而在《技术路线图3.0》, 提出“‘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生态体系成熟健全,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实现大规模应用”的总目标。
随着智联网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产业化的落地,目前的L2级辅助驾驶大规模普及,渗透率普遍超过50%;同时,L3级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已告别实验室,正式进入量产上车的小规模产业化阶段,预测普及率在2030年超过35%,在2035年达到70%以上;展望2040年,L4级将在智能联网汽车新车中全面普及,L5级智能联网汽车也开始进入市场。
此外,《路线技术图3.0》还提出了汽车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分级体系以及实施方法论。明确到2040年,将通过数据互联互通与闭环管理,实现汽车制造全环节研产供销服一体化。在核心动力领域,全固态电池预计于2030年实现小规模应用,有望于2035年进入大规模全球推广阶段,其综合性能、成本控制与环境适应性将显著提升,进一步贴合多元化的用户需求。
在安全方面,《路线技术图3.0》描绘了以“零事故、零伤亡、高效率”为目标的未来交通愿景。随着“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成熟、智能驾驶技术的稳步推进以及电池安全水平的持续提升,传统交通体系中的安全痛点将逐步得到系统性解决。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