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历经7年七阶段深耕,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交出亮眼答卷。189个枢纽提前达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实现全国范围全覆盖,“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形成了“枢纽集聚产业、产业赋能区域”的发展模式。作为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骨架,物流枢纽不仅推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比持续下降、激活区域经济动能,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近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枢纽与园区分会公布了国家物流枢纽2025年上半年运行情况检测报告,报告显示,多数枢纽核心经营数据呈现稳中向好态势,货物吞吐量、物流业务收入等关键数据增幅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5年,实际完成枢纽数量189个,超前完成《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提出的“到2025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的目标。
规划建设目标超前完成
“十四五”期间,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进一步均衡,“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进一步完善。
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到2025 年,布局建设15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枢纽间的分工协作和对接机制更加完善,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的现代化物流运行体系。
2019年9月,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公布,全国共有23个物流枢纽入选。
自2019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累计牵头发布7批国家物流枢纽年度建设名单,共包括181个枢纽,实现31个省(区、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其中有8个国家物流枢纽合并2种类型建设,因此,实际完成枢纽数量为189个。
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国家物流枢纽数量最多,分别有63个、60个。物流枢纽由东向西呈现出“水运减弱、陆路渐强”“商贸相对渐强、生产相对渐弱”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建设完成度最高,86%的国家物流枢纽已获批。
分类型来看,全国有43个城市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43个城市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39个城市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29个城市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20个城市获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14个城市获批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8%,打破区域间流通效率差异成为物流降本的关键点。我国东中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差距显著,需要重点补强出疆入藏、沿江沿海沿边等通道短板,推动中西部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占比居高不下,需要以“产业集群+物流枢纽”模式通过重构物流网络优化生产关系,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
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发布,物流枢纽名单由127个承载城市212个国家物流枢纽调整为152个承载城市229个国家物流枢纽。此次名单调整,共退出10个国家物流枢纽,新增27个国家物流枢纽,主要退出类型为商贸服务型,主要新增类型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在港口型、陆港型与生产服务型枢纽上的增幅也侧面表明着更加注重发挥铁水干线运输能力支撑产业发展的意图。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并逐步迈向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已获批的国家物流枢纽中商贸服务型枢纽最多,未获批类型以生产服务型与商贸服务型为主。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成度最高,达87%。生产服务型与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数量逐年增加,港口型与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数量在每年获批名单中的占比逐年收紧,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历经七个发展阶段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枢纽与园区分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到,当前国家物流枢纽演进历程分为填补空白、加速建设、网络织密、功能提升、全面覆盖、网络强化、产业融合等7个阶段。
从2019年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公布来看,枢纽所在区域、分布类型相对均衡,有利于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实施,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重点依托已投入运营、发展潜力较大、区域带动作用较强、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流设施,推动构建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基本框架和重要支撑。
之后,国家物流枢纽进入加速建设阶段,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相关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区位优势突出,空间布局、建设运行等基础条件较好,建设方案及推进落地的总体思路相对成熟。
2021年,“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共有25个枢纽入选,这一时期,国家物流枢纽网络为加快建设“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正式进入全面覆盖阶段,主要具有三方面显著特征:一是物流综合服务能力较强;二是聚焦打造“干线运输+区域分拨”的高效物流服务网络,覆盖范围较广;三是枢纽经济发展成效显现,在引领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家庄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邯郸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吉林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佳木斯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26个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前六批共布局建设了151个国家物流枢纽,提前完成《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阶段性目标。这一时期的国家物流枢纽在服务产业发展、吸引各类要素聚集、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等方面呈现出更为突出的特征。
今年新入选的30个国家物流枢纽中,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总数达到19个,占比为63%,将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我国枢纽经济加快发展。新一批的国家物流枢纽主要具有三方面显著特征:一是紧密融合产业,推动枢纽经济发展;二是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服务区域对外开放;三是提升运行效能,助力降低物流成本。
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物流枢纽是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节点,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等多种功能的物流设施群和物流活动组织中心。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后,传统物流设施分散化、碎片化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推动形成“枢纽集聚产业、产业赋能区域”的发展模式。与区域产业发展、消费密切相关的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枢纽比重超过40%,有效支持相关城市探索“产业集群+ 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可强化各地区资源整合利用能力,加快各类资源与生产要素流动,有效推动全国范围内商品、要素、技术等各类交易市场整合与创新升级。
洛阳市依托雄厚的产业底蕴、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分别于2020年、2024年获批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中部地区首个拥有双类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非省会城市。2024年,枢纽全口径货物吞吐量近2000万吨,业务总收入69亿元,“十四五”以来业务总收入增长近300%,带动就业7000余人。
国家物流枢纽也是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重要抓手,202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8%,通过多式联运“一单制”等模式创新,目标是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广州港创新港站一体化运营后,南沙港区海铁联运量2023年同比增长241.7%,2024年继续增长47.16%,助推全港海铁联运量同比增长38.83%;重庆果园港通过“江海直达班列+ 中欧班列”联动,实现单箱运输成本下降25%,货物损耗率从3%降至0.5%……
国家物流枢纽勾勒了国家物流骨架,搭建物流整体网络,形成了“干线+网络”式的物流运行格局的载体。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社会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降至14%,较一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1个和0.2个百分点。综合测算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节约物流费用超过1300亿元。“十四五”以来,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增强,物流枢纽组织效率大幅提升。成都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最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成都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总而言之,国家物流枢纽的建设会带来集聚效应,并且在此基础上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朱睿颖
近年来,湖南围绕“货走得快、运得准、链得紧”,积极推动铁路、公路、水路协同联动,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依托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制造业优势,布局大件物流、定制运输新业态;通过统筹湖南省物流枢纽节点的布局,加快打通“出省、出海、出境”通道,为湖南制造走向世界按下“加速键”。
根据湖南省发展改革委规划,到“十五五”末,湖南将建成10个以上国家物流枢纽、若干个区域节点,全面覆盖湖南省内主导产业园区、重点口岸城市及边贸集散地,通过枢纽的建设串联区域、乡镇、县城经济的发展,一张覆盖湖南省内外的物流“主动脉”正加速织密。
畅通的物流不仅能承载着经济的血脉流通,更是稳外贸、稳增长、促循环的关键一环。
枢纽之上,湖南形成5条稳定的国际贸易通道,包括“中欧班列”“湘粤非班列”“东盟班列”等常态化国际班列,连接中亚、非洲、东南亚主要市场,并与上海、广州、武汉等国内集散地协同运行,出省通道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丰富。
枢纽之下,湖南依托省金融大数据平台、交通运输“湘易通”等系统,推动“货物+订单+仓储+金融”全链条服务集成,企业通过手机就能查运力、找仓位、比价格,提升物流体验,物流服务正借助互联网加快数字化改造。
“枢纽不仅是仓和场,更要成为服务集成的平台。”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南正推动“物流+金融”“物流+信息”“物流+跨境电商”深度融合;通过以枢纽建设为牵引,形成从省内到全国、再到全球的“物流轴心”。
随着一个个现代化物流枢纽投运,越来越多货运司机,正成为湖南物流高质量发展的“毛细血管”。他们奔波在大山之间、码头岸边、园区厂区之间,把湖南的制造业产品、农副产品、跨境电商包裹送往世界各地及城乡客户手中。
湖南省不断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从通道建设到节点布局,从物流组织到服务升级,打出了一套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不仅让湖南制造出得去、走得远,更通过物流提质为湖南省产业链、供应链注入新动能。
来源:金台资讯
作者:林洛頫
在10月18日有关会议上,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强调,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发挥优势、鼓足干劲,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努力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
站在“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历史节点,深刻把握武汉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意义,精准实施枢纽提能战略,充分发挥武汉长江新区阳逻港等关键载体的优势,不仅是武汉自身实现能级跃升的内在要求,更是服务国家区域发展大局、助力“十五五”时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必然担当。
实现交通枢纽的立体化、网络化提能。巩固提升武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强化“超米字型”高铁网,提升武汉在国家高铁网络中的枢纽功能;推动天河机场扩容升级,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建设国际航空物流枢纽;加快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特别是提升武汉长江新区阳逻港等重要港口的通江达海能力,深化水铁联运、水公联运;完善高速公路网和城市快速路网,构建高效便捷的集疏运体系。通过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高效转换,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实现信息枢纽的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在数字经济时代,枢纽能级的提升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要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推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商贸物流领域的全覆盖。建设智慧港口、智慧机场、智慧陆港,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可追踪、智能化决策。中国首个5G+铁水联运智慧港口,“武汉长江新区阳逻港中远海运CSP武汉码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标杆范本。同步搭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贸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供应链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通过数字赋能,使物理枢纽具备“智慧大脑”,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倍增。
实现产业枢纽的融合化、高端化聚能。商贸物流枢纽不能仅为“通道经济”,更要带动产业集聚与升级。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金融业深度融合,发展供应链金融、平台经济、总部经济等新业态。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电商平台、贸易商在武汉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拨中心,培育本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时效性的高端物流服务,如冷链物流、医药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通过枢纽汇聚产业要素,形成“枢纽+通道+平台+产业”的发展模式,提升价值链。
武汉长江新区将依托“两港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港口航运方面的独特优势,建设成为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核心承载区,积极融入到建设现代化大武汉、建成支点的宏伟进程中来。
来源:荆楚网
作者:赵俊鹏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0月29日 3版)
“水陆空铁”齐发力 物畅其流强枢纽
枢纽通九州 江城启新程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