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度报道 • 正文
【新质引擎激发产业跃升】

专题|加速规模化场景应用 布局具身智能产业赛道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人工智能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已从单点优化迈向全链路智能化,形成了多模态、多智能体和具身智能三大技术发展方向,随着具身智能产业的蓬勃兴起,推动了机器人产业智能化变革,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物流环境,逐步形成覆盖从底层技术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发展新模式。

 
 
 
 
从实验室到场景应用 具身智能产业加速“破局”
 
 
 

从政策支持到技术创新,从标准制定到产品落地……当前,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快速发展。在长三角,多座城市依托政策支持、技术积累与产业生态优势,正加速推动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发力标准化建设,构建产业生态“地基”

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到今年年底,我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将超9700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1.55万亿元。然而,在安全规范、人机交互、场景应用等方面,仍缺乏统一标准。对此,建立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日,“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正式获批成立,标志着江苏在具身智能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旨在通过标准化工作打通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该委员会由75名委员组成,其核心职责是与全国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SC42)、全国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91)对接,制定覆盖安全规范、人机交互、场景应用等领域的统一标准。

如果说江苏聚焦于“标准筑基”,上海则以“创新破局”为关键词,通过数据平台建设、模型迭代与场景化落地,推动具身智能技术迈向规模化应用。

近日,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提出将发展脑机接口、生物制造、具身智能等领域,重点支持降低成本、提高可及性、构建产业生态。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上海具身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有力的政策保障。

当前,全国超过一半的机器人正从位于上海普陀区武宁路上的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毕业”上岗。

为破解“数据孤岛、标准缺失、治理缺失”等行业共性难题,近日,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联手19家产学研机构共同打造的国内首个大规模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浦江X”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穹顶DOME)正式发布。

穹顶DOME以行业标准为基石,构建了统一的数据规范与认证体系,将全面支撑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典型具身智能体的规模化应用,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验证走向产业落地。

平台在北京、上海、杭州、福州、山东等地通过分布式采集接入的方式,构建了覆盖家政、教育、工业、服务等10个重点行业、50+典型任务的标准化数据分布体系,形成百万级多模态数据集,具备高通用性、安全性与可验证性,显著提升了具身智能数据的规模化可复用水平。“平台还融合机器人不同任务所需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信号,帮助智能体在复杂环境中完成精准感知与决策。”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苏通过成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从标准制定的源头入手,为产业发展搭建了规范的框架,有助于整合资源、促进协同创新,提升产业的 整 体竞争力。”相关行业专家对记者表示,上海则在创新平台建设和产品创新方面发力,通过打造标准化数据集平台,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难题,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企业的产品创新不断突破,推动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落地。

模型迭代,加速产业落地与规模化应用

上海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创新同样引人注目。随着今年具身人形XMAN系列的发布,擎朗智能正式发布全球首个服务行业VLA模型KOM2.0,采用“快—慢双系统架构”:慢系统(K-Mind)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实现环境感知与任务规划 ,快系统(K-Act)通过真机数据训练生成精细动作。

“快—慢双系统”可以异步协同运行,实现高层任务规划的可靠性和低层运动执行的高效性。

结合部分真机数据,擎朗构建了服务场景数据集K-Infinity(KEENON Infinity Dataset),该数据集具备极强的真实性、多样性和业务相关性,为模型鲁棒性与泛化能力提供坚实基础。

在此基础上,擎朗推出岗位化垂域模型KEENON ProS,覆盖了餐饮、酒店、医疗、零售等多个场景,包括收银、前台等不同岗位的深度专业化模型,实现“岗位化”的快速落地。

相关负责人表示,KOM模型的发布,不仅是技术架构的升级,更是对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所见即所知,所知即所行”能力的重要推进。

上海人形机器人“独角兽”智元机器人发布新一代工业级交互式具身作业机器人智元精灵G2。该产品搭载高性能运动关节与力矩传感器,支持多模态语音交互,可快速学习产线任务。目前,精灵G2已获数亿元订单,并已开启首批商用交付。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高级副总裁、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表示,工业场景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其中许多岗位正面临用工量、人员稳定性较差等现实挑战,而这些挑战恰恰为机器人的规模化部署提供了重要机遇。“G2的目标是将人类从重复劳动中解放,聚焦创造性工作。”姚卯青表示,G2配置全球首款十字腕力控臂,全臂搭载关节扭矩传感器,通过关节阻抗控制,能细腻感知外力并做出柔顺反应。续航方面,精灵G2可自主回到充电站补能,还拥有双电池热插拔换电能力,满足24小时工厂产线节拍。

不过,上述专家指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技术的进一步突破、成本的降低、市场接受度的提高等。未来,各地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专业人才。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表示,具身智能产业目前在长三角地区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尤其上海在政策和园区布局方面起步较早,国家政策出台之前就已谋划相关规划。此外,该地区产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体系完备,数据积累丰富,技术与人才资源高度集聚,依托上海、杭州、南通等地的科研实力和产业链配套,已形成较完善的创新生态。

但何建华也提醒,具身智能产业还可能面临同质化竞争的风险。地方政府后续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问题,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

来源:长三角日报

作者:潘洁

♦  视点 ·  Viewpoint  ♦
 
 
 
 

梅卡曼德机器人副总裁徐婷婷:

产业资本将更积极布局具身智能产业链

“政策层面明确具身智能‘未来产业’的定位,不仅能提振市场预期、吸引资本入局,更将推动整个行业加速核心技术攻关与商业化落地。”10月24日,梅卡曼德机器人副总裁徐婷婷指出。

徐婷婷认为,具身智能不仅是解决生产效率、劳动力缺口等现实问题的关键路径,更可能成为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重要方向,未来十年具身智能将迎来从工业场景向生活场景的拓展突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建议》有望提振市场预期,吸引更多资本投资。”徐婷婷指出,当前具身智能行业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但技术研发需长期资金支撑。

徐婷婷认为,接下来,在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下,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将更积极布局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目前政府投资基金引导效果已初步显现,未来资本涌入将进一步推动行业成长。

徐婷婷表示,具身智能产业链涵盖运动控制、触觉传感、计算机视觉等多个技术环节,不同企业各有侧重。她以梅卡曼德为例介绍:“我们专注于机器人的‘眼睛、大脑和手’——即环境感知、任务规划与物体操作技术,而部分企业聚焦硬件稳定性、触觉传感器等领域。”

徐婷婷说,期待政策引导产业聚焦更多核心技术突破,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做透做精”,避免资源分散,为行业整体落地筑牢技术基础。

徐婷婷还提到,中国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具备全球优势,具身智能的发展需要“分工协作、技术拼接”,《建议》将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形成从核心部件到整机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谈及具身智能的应用落地,徐婷婷将其分为“现实需求解决”与“长远技术探索”两大方向。

徐婷婷指出,从短期看可以破解生产生活痛点,目前具身智能已在工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其核心价值在于三点:一是降本增效,实现7×24小时不间断作业,提升生产柔性化水平;二是填补劳动力缺口,尤其在重复性、高强度岗位;三是保障安全,替代人类进入高危环境作业。

“未来5到10年,我们有望看到具身智能从结构化的工业场景,走向更复杂的生活场景,如养老陪护、家庭助理等。”徐婷婷说。

徐婷婷强调,实现这一突破需满足两大条件:一是技术能精准匹配用户需求;二是成本降至市场可接受范围。

来源:中心经纬

作者:魏薇

♦  关注 ·  Focus  ♦
 
 
 
 

北京人形加速搭建具身智能开放生态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下称“北京人形”)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动作频频。近日,北京人形联合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优必选”)宣布,正式开放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SDK(软件开发套件),标志着以“开源开放”为核心的具身智能生态建设迈入新阶段。随后,北京人形推出开源具身世界模型WoW。这一模型面向行业开源后可以帮助更多具身智能机器人快速学习掌握各项技能。

谈及近期一系列动作,北京人形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人形加速构建从底层到应用层的开源创新体系,助力行业打造“最好用”的机器人。为适配物料搬运等实际应用场景,北京人形团队基于“慧思开物”平台开发了专用模型。该模型经过海量不同规格料箱的训练,使机器人获得了强大的泛化识别能力,能智能应对各类料箱的抓取任务。这意味着,在新工厂部署时,搭建这一模型的机器人可以迅速上岗作业,极大地提升生产线快速响应能力。

北京人形具身智能负责人车正平表示,通过具身智能平台以及具身世界模型等,在底层架构上,北京人形构建了覆盖仿真与真机全链路的具身智能数据体系,以数字孪生与虚实融合采集方案,为不同机器人本体与场景任务提供高质量训练支撑。

技术开源的同时,北京人形正加速推动商业化落地。

中国物联网产业协会秘书长柏斯维表示,人形机器人行业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开源生态成为竞争高地,从算法模型到开发工具的全栈开源,正替代封闭研发模式,成为头部企业吸引生态伙伴的核心策略;工业场景率先规模化,相比服务场景,工业场景的标准化需求与明确投资回报率更易推动机器人商业化,物流、汽车制造、3C电子成为必争之地;软硬一体化能力决胜未来,从单纯硬件性能比拼转向“算法+数据+场景”的综合竞争,如北京人形通过“具身天工”(硬件)与“慧思开物”(软件)协同,实现“1+1>2”的效果。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贾丽

 

深圳宝安具身智能产业高地快速崛起

近年来,深圳市宝安区加快推进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双轮驱动、双向融合,推进标杆示范、产业协同与生态构建,具身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工业应用场景持续深化,一大批创新产品实现商业落地,逐步形成覆盖从底层技术到场景应用的全链条发展新模式。“宝安区正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具身智能等引领产业升级和未来发展的新赛道集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宝安特点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宝安区委书记舒毓民表示,聚焦产业所需,宝安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的良好生态。“宝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为具身智能发展提供了先发优势。”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沈彦表示,近年来,宝安通过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场景上新”双轮驱动,打造具身智能产业集聚区。

在创新驱动下,宝安区人工智能产业在基础层与技术层迎来突破性进展。今年6月27日,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宝安区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集群。

目前,包括华为云具身智能产业联合创新中心在内,宝安区在大铲湾片区,已规划建设腾讯总部园区、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产业园等产业空间载体,布局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宝安低空经济产业公共服务中心等载体平台,通过汇集技术、研发、数据、人才、资金、公共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为具身智能产业创新提供支撑。

沈彦表示,该片区将依托前海的区位优势,吸引全球具身智能领域的团队与人才前来投资兴业,连接周边创新资源,推动深圳具身智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阳腾

♦  聚焦 ·  Spotlight  ♦
 
 
 
 

物流无人化进程加速

京东物流官宣未来5年采购计划。

10月24日,京东旗下的京东物流宣布,未来5年要采购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全面投入物流供应链全链路场景,进一步巩固其在智能物流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京东方面表示,科技正在重塑物流体系。今年京东双11,京东物流开启中国物流史上最具科技的双11保障。“狼族”系列机器人在全国超20个省份、全球超10个国家的规模化部署应用,覆盖仓储、分拣、运输和配送等一体化物流全链路,已成中国物流行业机器人应用最多的综合性物流企业。

京东方面还指出,京东物流机器人、无人车和无人机的规模化、智能化应用,将构建京东超级供应链的强大底座,不仅有助于进一步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而且还将为上千万合作伙伴降本增效提供科技方案,并持续优化全球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事实上,记者注意到,目前物流企业正在全力加速各环节的无人化。除京东物流外,国内另一物流巨头顺丰控股同样是动作频频。

顺丰控股在2025半年报中表示,公司在无人车应用领域已形成规模化、多场景的布局,覆盖支线运输、短途接驳、场内转运、校园及商业店配场景等。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在19个省份72个城市累计投入运营超过1800辆无人车。同步构建无人车统一服务及监控平台,实现多供应商、多车型统一运营,提升无人车运营质量及效率。通过整合无人车操作系统与小哥手持终端,支持单一设备单一入口完成多场景的装卸车、调车及挪车的操作,简化作业并提升效率。

因此,无论是京东还是顺丰的布局,都不难看出,物流行业的无人化进程正处在爆发的前夜。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吴瞬

♦  声音 ·  Voices  ♦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郭涛:

作为融合AI算法、精密机械、物联网感知的复合型领域,具身智能产业可重塑区域产业链价值结构:上游推动高算力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进程;中游壮大人形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等本体制造产业集群;下游深度赋能智能制造、医疗康养、智慧物流等场景,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短期内,能创造高附加值就业岗位,优化区域产业结构,长期来看,技术外溢效应将激活制造业创新活力,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

目前,具身智能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技术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另外,市场对具身智能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逐渐提高,需求逐步释放。然而,该产业也面临着技术成熟度有待提高、成本较高以及在伦理、法律等方面的挑战。预计未来五至十年,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产业将进入稳定发展期,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0月29日 11版)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