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重构物流版图系列②
政策筑基、地方探路、产业迸发 中国低空经济迎万亿级爆发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贾奥胜
阵阵轰鸣声中,一架无人机在保定市徐水区的树林间腾空而起,精准地将药粉洒在玉米地上。这看似平常的农林作业场景,实则是中国低空物流从“概念”走向“实景”的一个生动缩影。
当前,低空经济正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昂扬姿态,强势重塑中国经济新动能,为发展注入澎湃活力。据相关预测,中国低空物流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1200亿~1500亿元。
传统物流格局正在被打破。
指尖上的5000亩农田
清晨5点,冀中平原的玉米地还凝着露水,保定市徐水区的田间已响起引擎轰鸣。50多岁的王大叔与儿子小王麻利地调试着两台大疆植保无人机。
(图源:受访者提供)
“开工!”王大叔抹了把防护面罩上的汗渍,指尖划过平板电脑屏幕,无人机应声腾空,在玉米地上划出两道精准的航迹线。
“过去人工打药像打仗,现在坐田埂上动动手指就行。”小王点开飞行记录,单次作业面积500亩,持续7~8小时。而同样的任务若靠人力,需50个壮劳力忙活一整天。“以前弯腰种地,现在仰头管天!”王大叔不禁感叹道。
王大叔的手机里存着两张对比鲜明的照片:一张是5年前他背着30斤重的喷雾器蹚进麦田,裤腿浸透农药,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最多完成30亩喷洒;另一张是今夏的作业图——深浅交错的绿色网格覆盖5000亩农田,那是父子俩刚签下的农忙季订单。
农忙效率跃升背后,是我国无人机制造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是低空物流赋能现代农业的生动显现。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宁表示,自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全国呈现“百花齐放、因地制宜”的发展格局。各地方政府正积极探索体现地域特点的差异化应用场景,以此达到充分开发本地低空资源的目的。
徐宁认为,当前,我国低空经济领域已经迎来以服务业场景为牵引的三重发展动能:场景创新层面,低空巡检、应急救援、智能植保、低空物流等新业态加速涌现;基建支撑方面,以空地互联为目标的低空智联网体系开始布局,5G-A等通信技术加速应用,机场、机库、停机坪等起降点网络有序铺设;制造升级领域,倾转旋翼无人机、氢燃料电池飞行器等高端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印证着“场景创新-基建支撑-制造升级”的黄金三角循环正成为低空经济增长新引擎。
政策筑基 地方探路 产业迸发
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能够实现快速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全面发力。
2024年堪称中国低空经济的“政策元年”。这一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负责统筹中长期规划与跨部门协调工作;2025年,民航局整合三大机构,成立了“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同一年,《民用航空法》修订草案也首次明确提出“保障低空经济合理空域需求”。
“地方层面同样积极作为,结合自身区域特色,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徐宁表示,深圳率先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通过大力建设“四张网”(设施网、空联网、航路网、服务网),将适飞空域占比大幅提升至75%。
(图源:新华社)
上海则创新打造黄浦江低空走廊,开创“地面 + 低空”跨江运输新模式,拓展了城市交通的新维度;安徽立足长远,规划在2027年前建成500个起降点。
在政策的有力引领下,低空经济产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企查查数据显示,2025年前4个月,全国新增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达9217家,同比增长234.92%,增长势头强劲。
其中,长三角地区凭借其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以25.93%的产业占比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高地。目前,全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存量已达8.65万家,产业生态日益完善。
“随着政策与产业的双重推动,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加速商业化落地,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徐宁指出,一方面,重点领域实现突破。物流运输和设施巡检成为最先实现规模应用的领域,京东物流跨城配送、常州城市治理无人机平台等项目,成功验证了在15 ~ 50公里范围内无人机物流体系的技术可行性和商业价值。
另一方面,区域特色发展成效显著。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依托自身优势,重点布局应急救援、短途物流等高端应用领域,提升产业附加值;中西部地区则聚焦农林植保、跨山物资运输等特色场景,充分发挥低空经济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徐宁指出:“当前已形成‘国家定规则、地方探场景、业界搞创新’的发展格局。国家层面着重建立飞行器安全标准、空域规则等基础制度,为低空经济发展筑牢安全底线;地方政府需通过场景探索实现空域资源的高价值开发利用,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引导;业界主体则通过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市场行为,为低空经济发展实现商业闭环。”
低空物流正走向千行百业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在低空飞行服务、航空器研发制造、应用场景拓展等方面成果颇丰,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顺丰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丰翼物流无人机在大湾区已实现常态化运营,日均起降800至2000架次,日均运输单量突破1.2万票。
而早在2024年3月,湖北首条低空物流配送路线在十堰首飞。搭载了5公斤蔬菜种子的无人机,从十堰市茅箭区邮政公司十堰火车站营业部,飞往茅塔乡寄递物流供配中心,15分钟后到达目的地。返程时,无人机带回了茶叶和蜂蜜,往返用时30分钟。而传统的车辆运输方式,单程就需要40分钟。配送时间大大缩短。
2025年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成为这一进程的集中展示平台,飞行器制造企业竞相亮出“硬科技”,从载人飞行器到货运无人机,技术创新正加速低空场景从“实验室”飞入“百姓生活”。
(图源:新华社)
博览会上,维新宇航全球首发的Vector 5多用途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成为焦点。这款7座3吨级机型专为医疗救援设计,机舱长达3米,可容纳2.3米担架及全套设备,最大载荷680公斤,航程300公里,巡航速度250公里/小时。其100%国产化技术,预计2025年底首飞,2027年量产,将急救响应时间大大缩减。
御风未来则推出M1城市空中出租车,采用复合翼构型,5座设计、航程250公里。在未来应用规划中,它将被主要用于满足城市通勤、城际互联以及岛屿速通等短途空中出行方面的需求。
在7月举行的首届西部低空经济博览会上,在飞行演示环节,“国之重器”“彩虹”系列无人机CH-9、CH-4等重点机型悉数亮相,引发业内关注。这些已广泛应用于航空物探、森林防火、应急测绘等民用场景的无人机,将充分展现低空装备的市场潜力与社会价值。
博览会上,新一代飞行汽车平台、氢燃料电池无人机等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全球观众驻足。这些创新不仅验证了政策筑基的成效,更以“三维制造力”托举城市低空梦想——当技术从田间植保延伸到城市通勤,中国低空经济正以万亿级产业规模赋能千行百业。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