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毅:增强韧性是当前物流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径
客观看待中美的物流成本。仅看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因为中美两国分别约是14%、8.0%,似乎差距较大,我国物流成本挖潜空间很大。但是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主要是由单位GDP的货运量、平均运距和吨公里物流成本等三个变量因素决定的,而决定单位GDP的货运量、平均运距主要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其中只有吨公里成本也称之为物流费率才是决定比较物流成本高低的关键要素。中金公司对此的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两国的物流费率分别是0.39元、0.8元。同时,货运量规模主要是由第二产业规模大小决定的,相对而言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实体货运量很小。2024年中美两国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约为7%、38%、55%;1%、18%、81%。我国要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货运量要远高于美国。例如,2021年尽管GDP美国约是我国的1.3倍,但货物周转量仅约是我国的36%。“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美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演变是产业结构和运输费率双重因素发展的结果,法国经济地理学家迈克尔在《城市发展的逻辑》的书中指出,20世纪美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下降50%,铁路物流费率下降10%,公路物流费率下降40%。我们再看物流效率,世界银行最新全球物流绩效榜单中,中美两国分别排在20位、18位;港口绩效榜单中我国有7个港口跻身前10强。因此,我国一些领域物流的成本和效率是有竞争优势的,降本增效的目的应该是保持、扩大和提高这种优势。
动态认识物流的降本增效。全国物流成本占GDP比重2025年前三季度为14.0%,据此预计全年约为14.0%。从静态看,对照全国首份五年物流发展规划《“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降低2个百分点的目标,我国2025年物流成本占GDP比重比2020年的14.7%约下降0.7个百分点,不及预期的50%,从动态看,这一成绩是在我国物流供应链面临着国内与国际协同的难题、成本急剧攀升以及国际规则冲突的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取得的。物流成本压力主要来自两大方面:第一是为规避关税风险,企业加速推进供应链的区域化布局,迫使物流企业需适应多国法规差异——如清关标准、环保要求等,并承担更高的协调成本。第二是供应链的数字化升级成为企业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策略,中小企业在部署类似系统时,往往面临技术投入不足和人才短缺的困境。具体面临四大成本压力挑战:一是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协同难,复杂的清关手续、汇率波动及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生产经营环节外移。二是物流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执行者,涉及运输效率、仓储周转率等方面,需要承担供应链全环节的成本压力传导造成的部分成本。三是国外制度壁垒增多,企业需重新在全球规划布局建设供应链、加大合规投入,以符合美国税率优惠条件和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四是关税上涨将加剧贸易波动,导致退货、返修等逆向物流需求激增,逆向物流成本呈现上涨趋势。所以,我们要动态认识和把握各行业特别是外向型经济企业的物流降本增效主要矛盾,当前更多体现在国际物流,要加快适应由物流“成本降低”主要矛盾越来越多的向物流“韧性增强”发展的新趋势。
增强物流韧性的主要策略。物流韧性即物流抗风险能力与物流快速恢复能力,在美方单边加征关税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远超贸易领域的形势下,物流韧性越小导致物流成本越大,对我国物流降本增效而言,需跳出物流单一成本的降本思维,实现从“成本降低”到“韧性增强”的转型。物流企业要树立物流降本增效的“三化”新理念:一是“韧性最大化”。在当前复杂多变环境中,物流降本增效核心目标已经从传统的物流成本最小化,让位给物流韧性的最大化。二是物流绿色化。适应全球物流供应链绿色转型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物流绿色化有助于企业降低环境成本、践行社会责任,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生态数字化。未来,数字化能力是物流供应链竞争最关键领域,物流企业务必主动积极融入和构建开放物流供应链数字化生态系统,以降低运行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物流体系要采取五大物流韧性增强策略降本增效:一是区域化、柔性化重构供应链网络,加速在东南亚、中亚等地区布局建设枢纽,改变过度依赖欧美市场的局面;弹性化在关键贸易节点布局仓储资源建设,以实现库存动态调配来应对关税波动。
二是大力发展物流新质生产力,推广数字化清关,大幅缩短通关时间;构建智能物流网络,用大模型精细规划和优化物流路径,广泛应用无人配送系统与无人仓储系统,提升供应链物流效率。三是发挥政策对行业数字资源的协同整合作用,政府通过政策引导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整合海关、税务、物流企业等数据,提高跨境物流透明性、可靠性。四是积极培育综合物流服务商,促进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向供应链集成商转型,能够提供“物流+金融+通关”的一站式服务,提升供应链物流系统的稳定性。五是努力推进物流政企合作,一方面物流企业要明确其在供应链中的功能定位、聚焦和致力于物流供应链韧性的创新作为,另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制度创新为物流供应链升级提供体制性、系统性支持。
作者系长沙理工大学智能交通与现代物流研究院院长 教授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宏观]习近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
- [宏观]10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50.7% 保持扩张态势
- [宏观]中国物流如何“规模涨、成本降”?
- [宏观]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 [宏观]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 [宏观]李强人民日报撰文:“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
- [宏观]263.2万亿元!前三季度物流需求总量稳步增长
- [宏观]“十五五”物流行业关键词来了……
- [宏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 [宏观]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始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