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新枢纽落地南京,长三角生鲜配送将提速30%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常河山
10月15日,总投资约46.56亿元的特大型“菜篮子”工程,南京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仓储配送交易中心(下称“南京仓配中心”)项目在南京江宁区正式开工。
截至2025年6月,我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任务提前完成,累计发布5批共105个基地,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有力支撑了“四横四纵”骨干通道网络构建。
那么,重金投入的南京仓配中心的建设,将对长三角农副产品流通效率、终端售价、品质保鲜等,将产生哪些影响?
长三角物流,时间可压缩约30%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建成后,将深度整合区域内顶级冷链物流资源,形成覆盖“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全国”的三级冷链枢纽格局,进一步完善全国冷链网络骨架,强化长三角枢纽能级,加速一体化流通,促进终端价格趋稳,有效提升产品质量。

在秦玉鸣看来,南京仓配中心通过缩短时空距离和优化环节模式,提升农副产品的流通效率,打造“1小时冷链配送圈”,这意味着南京都市圈2000万人口的生鲜采购时长将大幅缩减。
同时,南京仓配中心作为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枢纽,未来长三角地区消费者收到生鲜产品的时间也有望进一步缩短。
南京仓配中心规划的“前店后仓”模式,能让水产品等商品就近入库,减少搬运和转运次数;引入的“共享仓容”模式,适合应对社区团购、餐饮企业“小批量、多频次”的采购需求,降低了小微企业的冷链使用门槛。采用的AI温控预警系统,可实现对肉类、果蔬、海鲜等多品类商品的精准环境监控与全程温控保障,为产品品质筑牢技术基础。
秦玉鸣表示,依托“仓配一体化”网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路高效配送将得以实现。
中物联供应链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南京仓配中心通过“仓配一体化”网络,实现“从田间到餐桌”高效配送的同时,还可顺势构建覆盖南京都市圈、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三级冷链枢纽格局。项目规划的水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智能冷链仓库及城市配送中心三大功能板块,将形成高效衔接的物流体系。
洪涛认为,南京仓配中心将显著提升长三角地区农副产品流通效率,相比现有模式,物流时间可压缩约30%,综合成本降低10%~30%。例如,蓝鳍金枪鱼等高端水产可从口岸直接配送至南京,缩短约30%的运输时间。
稳定终端,让效益惠及消费
冷链物流产业,一边连着生产供给端,一边连着餐桌消费端,除了时效、品质之外,人们更为关注农产品到手总支出,所以,南京仓配中心对终端价格稳定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备受人们关注。

秦玉鸣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凭借规模效应与模式创新,南京仓配中心将有效降低农副产品在流通环节的腐损率,产品损耗的减少,直接节约因浪费形成的隐性成本,为终端价格稳定提供空间。
秦玉鸣认为,“仓配一体化”设计减少了中间装卸与暂存环节,“共享仓容”的轻资产模式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进而传导至终端售价,使消费者受益。
此外,南京仓配中心的“冷链金融+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支持商户以冷链仓单质押获取低息贷款,这样可以缓解资金压力,增强货源组织能力,最终推动商品价格更趋合理。
南京众彩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钟翔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说,南京仓配中心作为国家骨干冷链枢纽的承载项目,通过内部的“仓配一体化”和“1小时冷链配送圈”压缩物流时间的同时,还在宏观层面为“南菜北运”“西果东输”等跨区干线物流提速。
这意味着,农产品从进入枢纽到抵达终端市场的整个链条,将被极大缩短和优化,最终会体现在成本更合理、价格更实惠上。
具体来讲,南京仓配中心将通过“减损降耗”与“规模效应”两种方式实现价格平抑。
钟翔表示,南京仓配中心项目引入的食品检测、加工分拣、包装等一体化服务,能在源头上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处理和品质分级,这本身就是一种“前置减损”,可以确保上市产品的优质率,减少因品质不佳造成价值折损。

另外,通过规模效应把成本摊薄。作为汇聚海外名品与精品的集散枢纽,其巨大的吞吐量和集约化运营,能显著摊薄仓储、物流及管理成本,这部分效益将传导至终端售价,最终将惠及消费者。
枢纽赋能,“运得到”升级为“高品相、口感好”
《“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构建衔接产地销地、覆盖城市乡村、联通国内国际的现代化冷链物流网络。
南京仓配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在未来,南京仓配中心除了进一步强化南京在全国冷链物流网络中的枢纽地位,还将为华东地区冷链产业升级、提升农产品品质发挥巨大作用。
秦玉鸣认为,南京仓配中心将从源头、技术和品类多样化上对产品质量进行升级。与现有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联动,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集散枢纽,加快农产品从源头到库的处理效率。
同时,南京仓配中心采用的多温区设计,可以为果蔬、肉类、海鲜等不同商品提供最适宜的储存温度,结合智能监控、AI温控预警系统等技术,可全程确保商品始终处于最佳保鲜状态。
此外,南京仓配中心还将探索“农批+跨境电商”模式,引入进口海鲜、水果等品类,推动南京成为长三角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枢纽,助力南京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枢纽,持续丰富消费选择,提升整体供给质量。

2024年我国农产品产地综合低温处理率为32.0%,比202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其中,果蔬、肉类、水产品产地低温处理率分别为24.0%、80.0%和83.0%。
南京仓配中心投资大、起点高、辐射强、现代化引领效应明显,预计会产生较好的效果。而且,南京仓配中心利用屋顶太阳能光伏板和储能系统,预计年减少碳排放约1.2万吨。
为提升农产品品质,南京仓配中心通过信息枢纽和产业枢纽的双重赋能,将新鲜度定义从“不腐坏”提升至“高品相、好口感”。
钟翔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南京仓配中心搭载的物联网设备与智慧系统,可实现对冷链全程的动态监控与智能预警,从“被动不断链”升级为“主动保新鲜”,为AI温控等系统提供了决策基础,守护了“从入库到出库”的科技级新鲜。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