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之产业转型篇①】

专题 |零碳园区建设“升温” 产业结构升级提速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时间:2025-07-14
导读:加快零碳园区建设,是助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加快零碳园区建设,是助力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2025年被看做是零碳园区元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日前,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都为零碳园区建设绘制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在顶层设计与相关政策支持下,各省零碳园区建设站上全新“起跑线”,将加速推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绿色供应链支撑应用,构建零碳园区生态圈。

 
 

 

 
 
零碳园区建设“开足马力”
 
 
 

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以“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为零碳园区建设绘制出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8项任务统筹推进

过去5年,“双碳”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新能源消纳压力增大、高耗能行业深度降碳困难、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推广应用受限等挑战,亟待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实现“破局”。《通知》提出8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推动园区供热系统实现清洁低碳化。二是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推动园区建立健全用能和碳排放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三是调整优化园区产业结构,探索“以绿制绿”模式,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转移集聚。四是强化园区资源节约集约,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强各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五是完善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园区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六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七是提升园区能碳管理能力,强化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八是支持园区加强改革创新,支持政府、园区、园区企业、电网企业、能源综合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探索新模式新机制。

明确建设条件及“零碳”标准

建设零碳园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通知》明确,建设零碳园区需要满足四方面基本条件:一是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视情可拓展至近年来新建设的省级新兴产业园区或高新技术园区;二是建设范围可以是园区整体,也可以是有明确四至边界的“园中园”;三是园区应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四是园区应在3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事故或其他社会不良影响事件。

如何评判“零碳”?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园区数量众多,各类园区体量规模、产业结构、用能特点差异较大,“零碳/近零碳”标准难以统一。《通知》创新提出“单位能耗碳排放”,作为评判零碳园区的核心指标,引导园区在保障企业发展和用能的前提下,通过努力使碳排放达到“近零”水平。除核心指标外,《通知》还设置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园区企业产品单位能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余热余冷余压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5项引导性指标,从能源结构、循环经济、节约资源等方面提出要求。

多举措保障建设零碳园区

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通知》提出3方面支持举措。

资金保障方面,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中长期信贷支持。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零碳园区建设。

服务保障方面,支持园区多渠道引入外部人才、技术和专业机构,服务企业节能降碳改造、碳排放核算管理、产品碳足迹认证等。

要素保障方面,强化用能要素保障,在零碳园区范围内创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碳排放评价模式,探索实施区域审批或项目备案。加强新建园区、新能源电源、供电设施等用地用海要素保障。

下一步,该如何具体推进落实?

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推进零碳园区建设,按照“谋划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总体安排,确定首批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名单,在试点探索、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将指导各地区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化改造,推动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建设零碳园区。国家能源局指导各地区加强零碳园区绿色能源供给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推动园区供用能模式变革。

建设零碳园区,将加快推动我国能源绿色转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适应绿色贸易规则。“要实现零碳,园区必须综合采取绿色电力直接供应、科学配置调节性资源、强化需求侧管理等多种方式,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将为新能源供给消纳提供新模式新实践。”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当前碳排放要求正逐步融入国际贸易规则和供应链体系。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增强‘绿色竞争力’。”

来源:人民网

作者:孔德晨

 

♦  视点 ·  Viewpoint  ♦
 
 

 

 
 

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碳中和技术中心主任吴宏杰:

依托零碳园区引导高载能产业转移集聚

日前,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副秘书长、碳中和技术中心主任吴宏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零碳园区正成为培育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吴宏杰认为,“推行零碳园区建设意义重大,是我国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

在吴宏杰看来,资金短缺是制约园区改造的现实难题。零碳园区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创新融资方式成为关键。无锡探索的“拨改转”奖励与绿色金融支持模式颇具参考价值。《无锡市零碳园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对列入无锡市零碳园区培育计划的园区,结合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相关政策予以支持。

谈及零碳园区应如何吸引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吴宏杰提出,对于产业基础较好、外向型企业集聚的地区,围绕零碳园区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提升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竞争力。对于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依托零碳园区引导高载能产业转移集聚,创新发展低碳零碳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园区尽可能包含上下游产业绿色链条,减少过程碳排放。

针对原有园区改造,吴宏杰谈到,首先要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置换。其次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构建“原料-生产-废料-再生”闭环。再次,培育新兴产业集群,数字经济融合,推动工业互联网、AI技术与制造业结合。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园区类型多样,地方标准存在差异化,各地对零碳园区的认识尚未统一,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地区间标准差异大等问题仍存在。“但核心指标应聚焦单位能耗碳排放。”吴宏杰表示,其他引导性指标要根据不同特征园区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进行设置,使标准能够真正起到引导园区零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效果。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白雪

 

♦  关注 ·  Focus  ♦
 
 

 

 
 

本土化零碳园区加速落地 产业经济将步入新阶段

目前,我国已有十余个省份发布零碳园区相关政策规划,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地方建设标准也陆续出炉,不同模式的零碳园区落地明显提速。

自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后,零碳园区从概念走向落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十余个省份发布零碳园区相关政策规划,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地方建设标准也陆续出炉,不同模式的零碳园区落地明显提速。以“零碳”为锚,多位业内专家认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或将步入新阶段。

成为多省转型突破口

据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标准》的制定结合了国家及各省市发布的最新零碳园区相关建设文件,发布后将适用于指导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工作。针对园区能效管理、能源系统构建、基础设施升级、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运营管理、绿色低碳创新等方面,《标准》都作出最新要求。

以能源系统构建为例,《标准》提出,零碳园区应积极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加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探索绿色供冷供热新途径,持续推进电能替代,鼓励绿电绿证交易,打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示范区。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大于等于80%,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需大于等于90%,园区内新型储能容量则需要高于日均用电的10%。

江苏的“零碳实践”只是全国范围内零碳园区建设浪潮的一块“拼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在此背景下,各省零碳园区建设站上全新“起跑线”。

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早在2017年1月,广东省就率先发布《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并开展首批试点项目建设工作;2024年底,广东省又发布《低碳/零碳园区评定规范》团体标准,进一步加大节能降碳工作力度。此外,四川、山西、内蒙古、安徽等地区也陆续发布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及标准规范。

整体来看,“低碳”标签、因地制宜是各地零碳园区建设的共通之处。以武汉经开区东风猛士科技园为例,结合本土汽车特色,该园区通过2.05万平方米的光伏面板实现能源低碳化,同时采用水性面漆工艺、集成干式喷房纸盒漆雾捕集分离系统等方式减少危险固体废物产生量。内蒙古更是先行先试,早在2022年就已有零碳产业园区投产,在充分利用丰富的再生能源资源和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背景下,提出到2027年,建成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零碳园区,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管理模式。

产业集聚前景可期

在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汪徐华看来,各地零碳园区建设将在多方面产生价值。“一方面是经济价值,绿电替代将降低用能成本,生产设备电气化的广泛应用、分布式能源的就近利用、绿电直连,以及能源智慧化的管理等,都可以降低企业碳成本;另一方面也将创造大量社会价值,零碳园区实践过程中对技术创新、清洁生产工艺等先进技术的引导都能增强企业及园区的竞争力,吸引更高端的人才和更优质的资本。”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零碳”概念愈加火热的当下,业内普遍认为,深化国际合作、加速推动标准制定与互认也将愈加重要,零碳园区不仅将成为能源转型的载体,更有望成为产业升级的新范式。 

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李丽旻

 

♦  观察 ·  Analysis  ♦
 
 

 

 
 

零碳园区建设引领新兴产业绿色发展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工作,为统筹有序开展零碳园区建设提供重要工作指引。

从需求侧看,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16.5亿千瓦,在总装机中占比达到46%,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已成为“双碳”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扎实推进已规划建设的大基地和外送通道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拓展新能源发展增量空间,依托零碳园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有助于化解外送通道瓶颈制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传统行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其高排放、高载能特点突出,是制造业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一方面可有效引导传统产业探索深度脱碳新路径,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助力高载能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以绿制绿”“以绿智算”模式,助力新兴产业降低碳足迹、增强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

园区是产业经济发展、创造社会就业的重要平台,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零碳园区在创造工业产值的同时,还能够将自身碳排放降低到接近“净零”水平,助力所在地区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零碳园区作为“双碳”领域重要的“增量政策”,将在保障高质量发展合理用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任务作出积极贡献。

受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跨国企业绿色供应链要求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时需要配套绿色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零碳园区,推动产业规模和用能需求差异化配置,有助于东部地区巩固相关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风光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助力形成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和良性循环。

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评价认证制度,提出碳排放限额控制要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系统掌握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有针对性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提升园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将对绿色电力需求迫切的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纳入零碳园区,不仅能够有效适应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低碳竞争优势,在全球绿色低碳产品竞争中占据先机。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深度脱碳是重中之重。《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梯次有序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加快技术、政策、商业模式创新,加强政策、技术、资金支持,为园区低碳化改造和近零碳发展创造条件、积累经验,必将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来源:环资司

作者:康艳兵 王侃

 

♦  声音 ·  Voices  ♦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

从各地试点示范情况来看,零碳园区规划和实践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一是产业绿色转型类,侧重于传统产业转型、绿色产业发展;二是能源低碳发展类,侧重于分布式光伏、风电、生物燃料等低碳能源,重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三是碳汇能力提升类,侧重于森林碳汇、碳汇计量检测与交易等方面;四是生活消费普惠类,重点关注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领域。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推动零碳园区模式落地、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分析师刘晶宁:

零碳园区的可持续运营,核心在于绿色投入是否具备实际经济回报。建议各地在零碳园区发展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因园施策。可将零碳园区划分为“探索试点期-机制成熟期-示范复制期”等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推进园区建设。地方还应根据零碳园区评价标准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和动态退出机制,确保零碳园区做到名实相符。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资源环境和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汤丽洁:

目前零碳园区落地的实务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难点:一方面,国家针对零碳园区的设计标准并不完善,以安徽省为例,虽然去年已经出台了零碳园区建设方案,但是碳足迹如何核算等细节问题上还缺乏地方性的标准规范,这导致部分地区处于边建设边观望的状态中,制约了园区标准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能源结构面临挑战。安徽省首批十家零碳产业园区筹建名单中,除了芜湖经开区奇瑞智造一工厂物流园区可以实现百分百的清洁能源供应以外,受限于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比较匮乏,其余有数个园区的化石能源比例占到五成以上,转型任务比较艰巨。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7月14日 3版)

责任编辑:李思远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