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全球迈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中,资源循环与废弃物物流标准化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标准制定对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明确的技术规范能够加速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迭代,同时,构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体系也需要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中国以标准化为纽带,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循环体系建设,中国标准正在成为国际规则的重要参考,为全球资源高效再生与产业绿色升级贡献“中国方案”。
					
				
				
			
		
	
	
		
			
			
				
					
					
						
							资源循环与废弃物物流标准化 共筑可持续未来
						
							——在2025资源循环与废弃物物流标准化大会上的致辞
						
							
						
							近几年,全球废弃物物流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时代变革,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处理”与“消纳”的末端环节,而是驱动全球资源循环体系高效运转的核心动脉。这一领域正呈现出三个趋势:
						
							第一,是从末端到开端的范式重构。在循环经济的蓝图下,废弃物物流系统实质上就是资源的“供应链”。它的首要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收集和填埋,而是要以最高效、最完整的方式,将使用后的产品与材料,安全、洁净地输送回再生产流程中。物流的效率直接决定了资源再生的纯度、价值和规模,高效的逆向物流网络,是整个循环经济体系的生命线。
						
							第二,是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全链条渗透。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成为废弃物物流的“智慧大脑”。从智能垃圾桶的实时状态感知,到运输路径的动态优化;从分拣机器人的精准识别,到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追踪与核算。数字化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透明度。这使得我们能够回答一个关键问题:“每一份资源,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产生了多少价值与影响?”——而这,正是废弃物物流标准化工作的目标和范围。
						
							第三,是全球协同与区域闭环的双重格局形成。一方面,某些特定可再生资源(如贵金属、高端塑料)的跨境流动仍需高效的全球物流网络支撑;另一方面,为了提升供应链韧性并降低碳排,构建区域化、本地化的资源循环闭环正成为新共识。这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核心挑战:如何让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废弃物物流系统能够高效衔接和运作?答案就在于,建立共通、互认的国际标准。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总经济师 崔忠付)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胡清:
						
							全球正从循环经济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全球资源消耗持续攀升、气候变化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循环经济”正从一个环保理念,逐渐演变为国家战略与产业转型的核心抓手。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特邀顾问胡清指出:“真正实现循环经济后,碳减排、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她强调,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循环经济如同一根强有力的杠杆,能够撬动整个经济体系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方向转型。
							
								胡清指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场系统性的经济模式变革。她强调,真正的循环经济贯穿于产品设计、生产、消费、回收、再制造的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变革。
							
						
						
							来源:中国环境网
						
							作者:杨沛
					
				
				
			
		
	
	
	
		
			
			
				
					
					
						
							共探全球资源循环与废弃物物流标准化未来发展
						
							2025年10月21日,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2025资源循环与废弃物物流标准化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总经济师崔忠付出席会议并致辞。
						
							本次大会以“资源循环与废弃物物流标准化:共筑可持续未来”为主题,150多名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的行业专家们与中国专家、企业代表们齐聚一堂,结合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共同交流与探讨全球资源循环与废弃物物流标准化的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
						
							崔忠付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ISO/TC297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目前在ISO/TC297已注册了26位中国专家,参与到ISO/TC297的全部工作组工作中。由中国提案的一项国际标准已经完成研制并于2025年8月经ISO正式发布,两项国际标准预备项目正在ISO/TC297成立的AHG1和AHG2中进行研究、推进。
						
						
							来源: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资环建设世界一流资源循环产业集团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资环”)自成立以来,形成了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和“做强做优做大、发挥龙头作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据了解,中国资环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做优再生钢铁、做强绿色投资,注册绿色科技研究院、电池、有色金属投资、机动车、设备资产、新能源科技、绿色纤维、塑料再生等9家子公司,在业务布局、快速展业上迈出新步伐。
						
							中国资环链金公司持续深化“平台+基地”模式,布局超34个中心基地和360个卫星基地,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基地回收网络,再生钢铁市场占有率超20%。中国资环绿投公司快速打造、投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顺利进口我国首批20吨境外电池黑粉原料。
						
							“退役的动力电池,经过检测后将投入到其他场景进行再利用。”中国资环电池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白春平介绍,对于没有使用场景的废旧电池,将运往回收拆解基地。通过先进工艺,目前电池拆解后镍、钴、锰回收率达99.6%,锂回收率达91%,金属元素做成正极材料,再次供给电池制造公司,形成资源闭环,激活“城市矿山”潜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闫东洁
					
				
				
			
		
	
	
		
			
				
					
						
							♦  相关阅读 ·  Related Reading  ♦
						
					
				
				
			
		
	
	
		
			
			
				
					
					
						
							中国汽车产业在循环利用领域提供可行方案
						
							
								中德汽车产业代表近日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研讨会,围绕汽车回收与循环经济展开讨论,探索技术创新与跨国合作推动汽车产业绿色转型新路径。
							
								德国化工企业科思创公司副总裁约亨·哈尔特说,循环利用汽车零部件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关注的前沿领域。汽车报废材料回收再利用不仅要满足安全标准,还须在实践中证明其可规模化应用,为全球推广提供可行方案。
							
								蔚来欧洲副总裁张晖说,中德两国在智能电动车、材料科技及循环利用领域合作潜力巨大,随着更多创新项目进入测试与落地阶段,汽车产业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前景广阔。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研发部可持续发展产品负责人西蒙·克雷默说,中国在再生材料应用、产业链协作及政策激励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欧洲企业可借鉴相关模式,共同推动汽车行业脱碳与资源效率提升。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从原材料创新到整车制造、从回收体系建设到认证标准完善,中国汽车产业在塑料循环利用领域的探索为全球汽车行业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中德在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领域开辟了合作新路径。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函林
						
							 
						
							动力电池回收利用22项国家标准亮相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召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22项国家标准,广东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邦普循环)是其中主要牵头企业之一。记者从邦普循环获悉,全国超80%锂电池回收标准由该公司牵头和参与制定。目前,邦普循环的镍钴锰回收率为99.6%,锂回收率为96.5%,均为全球最高水平。
							
								邦普循环年处理能力达12万吨废旧动力电池,刨除其中的废料,按单车电池平均重量300公斤计算,相当于每年让20万~3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起死回生”。
							
								除了动力电池回收标准制定,邦普循环还支撑了全国18个标委会开展电池回收标准研究,涉及有色金属、化学品处置、汽车、化学和物流等多个领域。截至目前,邦普循环已经给行业制定445项标准,其中国家标准126项。
							
								邦普循环有关负责人表示,标准制定对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中国标准正在成为国际规则的重要参考,助力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赢得话语权,更重要的是,面对欧盟新电池法等国际绿色壁垒,高标准回收体系为中国电池企业出海提供了“绿色通行证”。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操秀英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0月27日 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