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京津冀 • 正文

“链合”加速度:京津冀联手畅通“产业大动脉”

  来源 : 河北经济日报  作者 : 袁立朋
发布时间:  浏览:

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现场,专家主题演讲。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10月28日,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活动在廊坊市举办,这场以“链动京津冀 智造新未来”为主题的区域产业盛会,是京津冀三地联合打造的又一个招商推介与产业融合平台。

来自京津冀的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家齐聚一堂,共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新路径。

在此之前,该活动已在北京、天津两地成功举办两届,累计促成近百项产业合作项目落地,吸引超千家链主及配套企业参与对接。今年,这场活动移师廊坊,将为京津冀产业链深度协同注入更强劲的动能。

与会人员观看现场展出的小型机器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打破壁垒:疏通协同发展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已走过十年历程。2025年,这一战略迈入新十年开篇,三地产业协同也由“相加”走向“相融”。

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技术服务来自天津,这是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承接京津产业疏解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发展生态。

10月12日,该园区的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车间内,用于生产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的原料药源源不断走下生产线。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是我国较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长效复方降压药之一,它见证了我们公司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全过程。”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何阳说,原料药生产工厂布局到沧州后,让企业有了充足的产能发展空间,而监管模式的创新,让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协同发展红利。

但是,紧跟而来的新问题也困扰着像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公司一样的企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现行的《统计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全国普遍遵循“法人单位在地原则”进行统计,这导致落户在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内的23家北京企业分公司的经营数据,不能实现“在地纳统”,而是计入北京市统计范围。

这也意味着,这些企业从不同领域享受当地优惠政策会受到影响。

无形的壁垒,会在改革中出现,也只能在改革中打破。

在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京津冀联合办统计专题组进行了多次横向协调后,今年5月,入驻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北京分公司企业实现了辖区内入统。在此基础上,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和统计部门进一步协同配合,建立了京津冀链群统计监测体系和京津冀重点产业链统计资料共享机制。

“建立京津冀链群统计监测体系和重点产业链统计资料共享机制,是区域产业协同的底层基础设施工程,其意义已超出统计本身。”河北省工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刘光宇认为,这项探索,未来将有助于京津冀在全国率先积累跨区域产业链治理的宝贵经验。

作为2025年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的轮值组长单位,河北省工信厅携手京津工信部门,以“一盘棋”思想,巩固产业协同推进体系,截至今年5月,又推进形成了促进京津整体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确认便利化政策,建立了京津冀产业链卡点联合攻关工作机制和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生态体系。

与会人员在梅卡曼德(雄安)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台前,了解配备了高精度工业3D相机的机器人。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协同攻关:破解产业卡点、堵点

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2024年工作会议上,从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这6条区域重点产业链中,梳理出大量卡点、堵点,成为三地联合攻关的方向。

机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是河北牵头负责的两条区域重点产业链。针对机器人产业的卡点,京津冀建立了跨区域链长制,组建17家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推动芯片、人形机器人等共性技术的突破。

唐山百川智能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进行智能决策系统的开发,系统开发成功后,已应用于唐山钢铁集团的无人化车间,使生产效率提升30%。类似的协同攻关正在三地陆续铺开。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长、技术创新难度大,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多部门连续出台政策,围绕汽车芯片、线控底盘等22个卡点,组织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汽智联技术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与重点企业就科研转化等进行对接合作。

协同攻关与创新带来显著成果,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慧底盘等方面完成全产业链布局,于2024年入选胡润研究院全球独角兽榜。该公司在混动与动力电池领域,持续推进产品升级和技术研发,满足用户需求,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在协同创新打通产业卡点的同时,河北各地也着眼产业堵点,在招商上实现突破。

京津冀三地推行“龙头企业+产业基金+项目”招商机制,围绕“六链五群”精准发力。宁德时代电芯工厂、鸿蒙氢能离网制氢等70余个重大项目落地河北,带动新能源、集成电路等产业聚链成势。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河北布局8000亩科技生态港,构建“一小时配套圈”,小米汽车的生产,直接拉动天津120家、河北220家零部件企业融入京津供应链。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京津冀三地共打通6条区域重点产业链中的37个堵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也首次突破2万家。三地企业通过协同攻关破解了瓶颈,使产业链的“毛细血管”更加畅通。

与会人员与展出的机器人握手。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袁立朋 摄

共建生态:从协同创新到体系融合

京津冀产业协同正在从单一项目合作、产业链配套,向共建创新生态、共育产业集群的深层模式演进。

10月15日,在位于唐山市开平区的河钢集团唐钢公司高强汽车板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卷卷亮银色的镀铝钢板从生产线上陆续下线。

这种镀铝钢板,是在低碳钢基板上热浸镀一层铝或铝硅合金的新型产品,其耐热、耐蚀性能是普通镀锌钢板的3至6倍,在新能源汽车上有广泛应用。

“我们与京津冀地区的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共同研发高端汽车用钢,实现了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深度协同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更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今年1至7月,该公司镀铝钢板产品销量达16.8万吨,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

同样位于唐山的河北鹰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设立了研发中心,吸引本地人才参与视觉识别与机器人技术开发。“我们在唐山以智能制造为基础,天津团队专注软件算法,北京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定向研发。”河北鹰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付亚杰说,这种“分布式研发+集中制造”的模式,是唐山企业与京津产业协同的另一种典型路径。

“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刘光宇指出,三地从初期的项目转移,到产业链配套,再到如今的创新生态共建,正在从“你是你、我是我”走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生态融合,为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破旧壁垒,建立新机制。“十五五”启幕在即,“六链五群”卡点堵点疏通,京津冀产业协同加速驶入快车道,一条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产业大动脉”正在华北平原澎湃成型。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