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专题 | “助燃”经济新活力 氢能产业进入提速期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时间:2024-03-27
导读: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将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氢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将成为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塑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可以预见,在氢能这条万亿级的产业赛道上,会有更多技术资本、产业资本的加入。由此,更需完善顶层设计、激发产业发展潜能,构建完备的氢能产业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氢能应用取得新突破 产业链驶入快车道

3月21日,由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了运行试验。列车成功以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实现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

业内人士表示,氢能应用市场空间广阔。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氢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将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交通运输、电力生产等领域有望发挥更大作用。在能源加速转型的背景下,发展氢能产业意义重大。相关地方和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布局,培育新的增长点。

强化技术攻关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发展氢能产业,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地不断强化技术攻关,加快推动氢能利用,一大批应用成果落地。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目前,氢能的发展引起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将氢能视为未来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产业布局。在应用方面,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交通工具已经开始商业化运营,氢能工业应用在逐步推广。

在中车长客的试验中,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内置氢能动力系统,为车辆运行提供强劲持久的动力源。试验数据显示,列车每公里实际运行平均能耗为5千瓦时,满足车辆设计的各项指标要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款列车采用中车长客自主开发的氢电混动控制系统,实现了整车控制深度集成,大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供能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最高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在轨道交通领域,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氢能源市域列车运行试验成功,标志着氢能技术在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未来更广泛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中车持续在氢能利用领域做文章,探索氢能在不同平台产品领域的应用,不断丰富应用场景。2023年6月,“宁东号”氢动力机车在中国中车下线。这是我国首台由内燃机车改造而来的氢动力机车。其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氢能应用技术再攀高峰,具备对已有内燃机车进行“绿色、智能”再造的实力。

政策持续加码

近年来,政策、规划不断出台,大力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工信部等七部门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前瞻布局绿色低碳领域未来产业,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

早前,吉林、辽宁、陕西、贵州、上海、山西等地均出台氢能产业相关发展规划,描绘氢能产业发展“路线图”,强化顶层设计,推动本地区氢能产业发展。

相关地区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推动氢能应用。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科技厅此前联合发布《关于对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的通知》,自2024年3月1日起,对行驶山东省高速公路安装ETC套装设备的氢能车辆暂免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政策试行期2年,到期后依据执行情况适时调整。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氢能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为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及支持政策出台,氢能发展将持续加速。

企业积极布局

华鑫证券研报显示,氢能具有来源多样、清洁低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等特性,将逐步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成为全球能源重要载体。目前,氢能在全球能源中占比仅0.1%。机构预测,2050年氢能占比将达到12%至22%。

在朱克力看来,氢能发展面临巨大机遇,将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要加强氢能产业规划和布局,强化氢能技术研发和创新,提高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推动氢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上市公司抢抓机遇,加大力度布局氢能赛道。

3月20日晚,华东重机发布公告,公司与浙江联和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及上海国科龙晖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拟通过成立合资公司开拓零碳氢能港口;同时,通过设立氢能产业基金进军氢能源汽车及港口流动机械产业链。

华东重机称,此举旨在充分利用公司现有港口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公司新能源战略部署,更好地借助氢能产业的发展机遇,有效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日前,由宝泰隆与中国石油、七台河城投共同打造的黑龙江首个油氢电综合能源示范站在七台河市投入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宝泰隆是黑龙江省氢能利用和碳中和领军企业。近年来,宝泰隆为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七台河城投等共同推进“制-储-运-加-用”氢能产业生态圈建设,并逐步构建以七台河为基础、辐射周边的“一圈一带”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区。此次建成投产的黑龙江省首座油氢电综合能源示范站,正是其打造氢能产业生态圈的关键一环。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宋维东

关注
 

事关新能源,国家能源局划重点!

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公布了《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强化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连续三年成为当年能源工作的首要目标,国家能源局明确,今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9.8亿吨标准煤左右,较去年的目标提高了4.84%。

此外,《意见》提出,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评价,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业进步。编制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序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稳步开展氢能试点示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实施低碳零碳改造,推广综合能源站、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绿色高效供用能模式。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仍是首要目标

今年的主要发展目标包括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能源结构持续优化、质量效率稳步提高。其中,能源的供应保障能力仍是首要目标。

在2022年和2023年的年度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国家能源局均将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放在了首要目标,表述略有差异——2022年为“增强供应保障能力”,2023年则为“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具体来看,2022年和2023年的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目标分别为44.1亿吨标准煤和47.5亿吨标准煤。《意见》明确今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9.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稳产增产,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保持快速上产态势。发电装机达到31.7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96万亿千瓦时左右,“西电东送”输电能力持续提升。

能源结构方面,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天然气消费稳中有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终端电力消费比重持续提高。

此外,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效。煤电“三改联动”持续推进。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合理区间。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持续向好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取得新进展。

把能源安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意见》强调,要把能源安全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持续巩固提升油气产量,保持煤炭产能合理裕度,增加战略储备和调节能力,强化区域协同保障,筑牢能源安全保障的根基。

其中,对电力系统稳定调节能力的提升,《意见》明确将印发实施指导火电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

多措并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

对于非化石能源,《意见》也明确,要深入落实“双碳”目标任务,多措并举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优化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以能源绿色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其中,要巩固扩大风电光伏良好发展态势。稳步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有序推动项目建成投产。统筹优化海上风电布局,推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稳妥有序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发展。做好全国光热发电规划布局,持续推动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加快推动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在条件具备地区组织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开展全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同时,《意见》还提出要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清洁能源替代。具体包括加快构建充电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深入推动交通用能电气化,持续优化城市、公路沿线和居民社区充电网络,加大县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创建一批充电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探索开展车网双向互动;促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持续向好发展,因地制宜推进超低排放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和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逐步发展电力、工业余热、核能供暖等多种清洁供暖方式,推动具备条件的清洁供暖项目稳妥有序实施;推进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建设,以点带面加快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等。修订天然气利用政策,推动天然气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意见》明确要加快培育能源新业态新模式。编制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序推进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稳步开展氢能试点示范,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氢能应用场景。推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实施低碳零碳改造,推广综合能源站、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绿色高效供用能模式。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秦燕玲

视点
 

整合产业资源,深度参与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当前,氢能已成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点布局的产业。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产业战略定位和绿色低碳发展方向。两年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可再生能源制氢势头强劲,应用场景加速拓展,电解槽出货量和出口量快速增长,在国际市场上取得较大竞争优势。但总体看,氢能产业发展仍处于市场导入期,需继续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潜能。

目前有40多个国家及地区发布氢能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我国而言,保守估计到206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占比将达15%,氢能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可带动形成10万亿元级新兴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氢能不可或缺。绿氢(通过使用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再生能源制造的氢气)作为清洁优质的二次能源,在交通领域可以减少汽油、柴油消费,在工业领域可以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大规模、长周期、跨季节储能方式,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促进大基地新能源电力集中外送;作为清洁化工原料和还原剂,可通过“风光氢储”一体化、“绿电-绿氢-绿氨(绿醇)”等方式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既能促进工业领域减碳降碳,又能带动能源生产基地绿色转型,还能为新能源就地消纳提供解决方案。

氢能产业前景广阔,但目前仍面临不少挑战。

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从上游看,“氢源不绿”“氢源不够”。2022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在氢能产量中占比较小。从中游看,“储运不畅”“供需不接”。大规模低成本氢能运输技术尚未突破,储运成本在氢气终端售价中占比较高。正在建设中的西北新能源大基地是未来的绿氢大基地,但当地消纳能力有限,而氢能应用场景丰富的东部地区往往缺氢。从下游看,交通领域应用多,工业、储能、发电等领域应用相对少。

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技术材料和装备仍依赖进口。我国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路径、市场化商业模式等仍处于持续探索阶段,目前产业链各个环节成本都不同程度地偏高。外部挑战日益严峻。政策也有待完善。

在世界各国加快氢能战略部署、积极推动氢能规模化发展趋势下,我国应加快完善氢能全产业链支持政策,充分整合国内产业资源和国际市场,引导行业主体深度参与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加快构建内循环:补政策、强技术、通储运、降成本。一是继续完善氢能产业顶层设计;二是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三是以绿氢为基础畅通储运、重塑氢能供应体系;四是深化改革降成本。

积极畅通外循环:引进来、走出去、接标准、促交流。一是持续引进来。二是鼓励走出去。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依托我国的优势技术装备以及氢能项目建设能力等,积极推动更多氢能企业“出海”。三是对接及合作制定国际标准。四是促进政策对话和多层次沟通交流。提升我国氢能产业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景春梅

相关阅读
 

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建设实施加快构建燃料电池与氢能产业体系

在3月22日于广东省广州市召开的2024年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委会年会暨全国燃料电池学术研讨会上,我国首条“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建设项目正式启动。相关企业将依托大湾区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构建三条氢能绿色运输典型路线,在核心节点布局建设制加一体化加氢站,全面完善布局氢能“制-储-加-用”产业链。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能源体系转型升级的战略制高点,也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首条“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建设由广东省属国有独资重点企业广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广晟控股”)牵头,联合云韬氢能、氢蓝时代、清极能源、中集氢能等多家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合作企业,构建“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广州-中山-珠海-澳门”“广州-佛山-茂名-湛江”三条氢能绿色运输典型路线,规划建设4座加氢站,满足整条线路车辆运营需求,计划初期在该线路上投放600台氢能车辆进行运营。

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物流业较为发达的核心城市,城市经济体量占广东全省的66.1%,且彼此城际线间隔均在70公里以内,具备氢能绿色运输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

专家介绍,目前,粤港澳三地在氢能领域的研发投入、技术水平、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通过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可进一步提升湾区在氢能领域的整体竞争力。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章珂

声音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徐东杰:

近几年,我国在氢能的各个环节(制氢、储氢、输氢、用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目前我国的氢能消费量大概就是每年四千万吨,其中大部分来源还是来自煤制氢、天然气制氢、副产氢,作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比较低。

黑崎资本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兴文:

随着政策的落地,氢能源车产业链将进入放量提速期。预计到2025年,我国五大城市群将有超过3.5万辆氢能源车上路,这一里程碑将进一步加速氢能产业的商业化进程。氢能的零排放特性和高能效使其成为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动力,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坚实支撑。

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

当前氢能源发展仍需解决经济性和运输的问题,这两者分别需要政策扶持和技术保障。当前我国在氢能的“制”和“用”上具备相关技术储备和产业能力,但是高效安全的“储和运”仍然面临技术难点和产业化困难。如果能在资金和政策引导支持下形成技术创新突破,我国有望率先成为大规模氢能应用推广国家之一。

《 现代物流报 》( 2024年3月27日 3版)

 

责任编辑:权浩宇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