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反补贴调查难阻中国汽车崛起之路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罗颖 时间:2023-11-01
导读:当地时间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采取抽样的方式确定选择对比亚迪、上汽和吉利三家汽车公司启动反补贴调查,打不过就限制,贸易顺差之下,这招屡见不鲜,汽车陷入的这场调查风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罗颖

 
 

当地时间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采取抽样的方式确定选择对比亚迪、上汽和吉利三家汽车公司启动反补贴调查,打不过就限制,贸易顺差之下,这招屡见不鲜,汽车陷入的这场调查风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欧委会的反补贴制裁不可避免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市场造成影响,但却难以改写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势“出海”格局,尤其是面向欧洲市场的笃定“出海”脚步。

 
 

欧盟反补贴调查,中外车企回应

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引发业内高度关注。

欧盟在10月初宣布对产自中国的纯电动汽车正式启动反补贴调查。由于涉及公司数量较多,欧盟委员会采取抽样方式确定最终调查目标。当地时间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选择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作为目标公司。

10月28日,吉利控股有关人士回应称,吉利控股集团将积极配合欧盟的反补贴调查。汽车是全球性行业,吉利控股集团一贯尊重自由贸易,主张公平竞争,严格遵守世界各国法律法规,依法合规参与市场竞争。

基于互利共赢原则,吉利控股集团在欧洲持续投资十多年,不仅守护了欧洲标志性汽车品牌,也催生了很好的产业协同效应。“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不仅为全球用户带来美好的出行体验,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车企批评欧盟反补贴调查

自10月4日起,所有在华生产并出口欧盟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需按照要求向欧盟提交问卷。问卷内容包含公司出口到欧盟的、在华的、出口到世界其他地方的纯电动汽车数量和金额。调查期限覆盖范围横跨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

此外,欧盟还要了解产业链相关情况,包括公司锂、钴、镍、电池电芯等供应商名称。若欧盟在调查中发现“补贴证据”,将计算出相应的“平均反补贴税”,这适用于所有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不只是中国品牌,还包括在中国生产的大众、特斯拉、宝马等。

针对反补贴调查,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纷纷表示了反对意见。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此前表示,“我们主张公平竞争,但保护主义不应该由此产生,因为这会导致更多的保护主义。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如何在这里创造有竞争力的产业条件,如果我们自己足够强大,就不必害怕欧洲以外的竞争。”

保时捷财务总监卢茨·梅施克10月24日抨击欧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并称此举对欧盟“帮助不大”,尤其是对严重依赖对华出口的德国而言。德国汽车制造商将“反对”在布鲁塞尔和北京之间搞任何“关税战”。

比亚迪执行副总裁李柯此前表示,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了反补贴调查,但比亚迪将继续推动公司在欧洲实现强劲增长。

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在个人社交账户透露,对于欧盟反补贴调查,长城汽车已经于10月11日第一个提交应对材料。穆峰称,公司需要一个公平的、开放的贸易环境。同时,以长城汽车体系化的竞争实力,公司有底气在全球市场赢得竞争优势。

欧盟反补贴调查理由牵强

全国乘联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的汽车出口量占中国整车出口总量的比例已经从2018年的5.7%升至了39.1%。这一数字超过了亚洲和北美市场。

有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要拓展欧洲市场,还得要“入乡随俗”“客随主便”,注意主动满足适应当地的规则和要求。抽样选择的三家车企有代表性:上汽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也是出口最多的汽车集团;比亚迪是中国新能源车代表车企;吉利和欧洲市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9月举行的2023慕尼黑国际车展上,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有近50家中国企业参与本届车展,约占总参展企业的7.4%,中国车企乘用车品牌更占据今年慕尼黑车展乘用车品牌的1/3。在车展开幕式上,德国总理朔尔茨也明确表示,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将为德国车企提供创新驱动力。他称,公平竞争可以刺激产业和创新。

有业内专家指出,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的理由很牵强。事实上,目前欧盟各国仍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给予大额补贴。例如法国,车价不超过4.7万欧元,最高可获得5000欧元购车补贴;再例如德国,对售价4万欧元及以下车型补贴额度最高为6750欧元。

来源:中国证券网

作者:俞立严

关注

欧美惧怕的中国汽车优势在哪里?

欧委会的反补贴制裁不可避免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市场造成影响,但却难以改写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势“出海”格局,尤其是面向欧洲市场的笃定“出海”脚步,这里除了存量产业优势无法撼动外,更重要的是欧洲是全球第三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增速仅次于中国,市场潜力非常广阔,毫无例外地也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必争之地。

中国车企“弯道超车”让欧焦虑

全球前十大科技产业独立调研分析机构之一的Canalys发文称,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230万,延续第一季度优势,保持着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地位。2023年下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年度销量预计达全球第一。Canalys预计,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将达54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40%,达220万辆。

Canalys分析师刘策源表示,“部分地区及市场针对进口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变化可能会暂时影响中国车企的优势。部分欧洲国家使用碳足迹评估来确定新能源汽车是否有资格获得补贴,这可能导致从中国进口的新能源汽车不符合标准,从而失去其价格优势。虽然补贴政策变化短期内将对中国车企产生影响,但考虑到海外市场需求强劲,以及全球新能源汽车产品组合持续优化,中国车企探索海外市场的窗口期仍然存在,不过未来对中国品牌的综合能力要求也会更高。2023年上半年,欧洲以及东南亚两个主要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主要出口国的新能源轻型车销量分别达150万辆与7.5万辆,同比增长38%与250%。同时需要关注的是,更多合资车企承担出口职责,且不断提高出口目标。这一趋势,让更多海外消费者体验“中国制造”产品,提升海外市场对中国汽车产品的质量与生产工艺的认可度,有助于中国车企的全球扩张。Canalys预计,2025年整体汽车出口量将达到790万,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超50%。

目前在中国市场有超30个汽车品牌向中国大陆以外地区出口汽车产品,但市场头部效应显著,前五大品牌在2023年上半年占据了42.3%的市场份额。特斯拉是前五大出口商中唯一不是中国的汽车品牌。对于新能源市场,多数海外市场仍处于新能源转型的前期阶段,但消费者正处于逐步明确需求过程中,“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还未形成。因此中国汽车品牌今年开始加大了在欧盟的营销和市场力度,随着很多向消费市场倾斜的品牌举措的实施,德国、法国、瑞典首先感受到了中国汽车企业的销售“侵略性”,进一步也警惕起了这些车企的巨大优势。正是看到这些规模优势、头部优势和先发优势,中国车企的“弯道超车”的姿态让欧美感到焦虑。

新能源汽车补贴哪家强

其实,基于共同致力于人类“碳中和”愿景的实现,全球主要国家均对新能源汽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规定每辆电动汽车可获得最高为7500美元的补贴,而且此前数年不同州也给予了额度不同的财政补贴,其中加州的补贴最高,每辆车补超过了1万美元。相比美国,力图在2035年彻底将燃油车淘汰出市场的欧盟所施与电动汽车的补贴则是有过之无不及。

欧盟对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政策启动于2019年,并在次年开始加大补贴力度,绝大多数成员国对每辆纯电车的平均补贴金额在3000欧元~6000欧元,其中德国单车超过6000欧元,法国5000欧元,意大利3000欧元,而克罗地亚的补贴金额更是高达9291欧元。另外,大部分欧盟成员国还对私人住宅和公共区域的充电桩安装提供补贴,补贴比率大多在50%~75%。中国汽车产业的新能源与电动化转型起步于2009年的“十城千辆工程”(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工程),同年中央财政拉开了购置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序幕,新能源汽车的最高获补金额最终可达5万元/辆。不过,从2018年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就启动补贴退坡机制,至去年底所有补贴全部取消。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对电动汽车补贴退坡的开始之年却是欧盟启动对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前夜,而中国关闭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窗口正好是欧盟加大电动汽车补助力度的关口。进一步纵向比较还可以发现,按照工信部的统计数据,长达13年的补贴过程中,中央政府对新能源车补贴总共发放金额超1500亿元,再加上地方政府补贴,中国给予新能源车的补贴总额大致在2000亿~2500亿元之间。相比之下,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中明确给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补贴就在3000亿美元以上,虽然欧盟目前尚无补贴总额的统计,但德国政府在2021年~2022年为新能源汽车发放的补贴就超过34亿欧元,再加上企业另外提供的三分之一补助金额,两年中新能源车获得补贴金额至少在50亿欧元之上。

欧美要认清中国车企形势

产业优势最终以产销量优势显现出来。数据显示,在中国汽车出口销量先后超过德国和日本并晋升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背景下,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59万辆,比2020年的22.4万辆增加1.6倍,2022年出口112万辆,相比2020年劲翻5倍之多,2023年前三个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82.5万辆,同比增长1.1倍。对欧洲出口方面,2021年与2022年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分别为28.52万辆和54.52万辆,分别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的48.3%和48.7%,今年前三季度,出口占比继续维持在48%以上。

面对着智能高端、性价优良等自有禀赋集合而成的中国电动汽车需求引力与销售张力,欧盟乱了方寸。按照欧盟委员会的数据,去年中国品牌占据了欧盟电动汽车市场8%的份额,而到2025年,这一比例可能会增加到15%。汽车工业是欧盟的核心产业之一,行业产值占到欧盟GDP的7%,欧盟约有260万人直接参与汽车制造、91万人间接参与汽车制造,汽车行业占欧盟所有制造业就业岗位的11.6%。如果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持续稳定扩容,在欧盟看来,其不仅会冲击欧洲汽车行业的发展,更会危及到数百万人的饭碗,提前下场干预已是时不我待。欧委会的反补贴制裁不可避免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市场造成影响,但却难以改写中国电动汽车的强势“出海”格局,尤其是面向欧洲市场的笃定“出海”脚步,这里除了存量产业优势无法撼动外,更重要的是欧洲是全球第三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增速仅次于中国,市场潜力非常广阔,毫无例外地也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必争之地,何况欧洲市场还是高质量产品与国际名优品牌的代名词,也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发源地,中国汽车能在这里安营扎寨、攻城略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更有利于面向全球深耕与扩围增量市场。

来源:充电桩视界

声音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严少华:

欧盟反补贴调查所针对的领域具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中国在这些领域拥有明显优势;二是欧盟在这些领域对华依赖度较高。此次反补贴调查是欧盟对中国实施所谓“去风险”的贸易防卫新工具。欧盟此次启动调查,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首先,在经济层面,欧盟希望借此保护自身汽车产业及相关领域就业。汽车产业是欧洲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尤其对法国、德国等欧洲经济大国来说,汽车产业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在欧洲市场占有份额越来越高,这让欧盟感受到竞争压力。其次,在政治层面,2024年是大选年,欧盟及其多个成员国将面临一系列重要选举。尤其是当下,俄乌冲突持续发酵,欧洲经济陷入高通胀和能源危机泥潭,欧盟部分成员国内部右翼民粹势力有所抬头。为了应对这一趋势,这些成员国对保护本国汽车企业及相关就业的诉求进一步增强。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王震:

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启动的反补贴调查以及正在考虑中的针对中国其他产业的反补贴调查,是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体现。欧盟试图用产业保护政策来保护内部产业,以阻止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贸易保护政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其他国家的电动汽车进入欧盟市场,但是此举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没有更加节能、廉价的外国电动汽车形成竞争,那么在传统汽车领域具有巨大优势的欧洲汽车公司或将没有足够动力向电动汽车转型,这反而会进一步阻滞欧洲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此外,失去外部竞争压力后,欧洲电动汽车产业本身开展科技创新的意愿也可能减弱。在汽车生产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欧盟此举将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观点

欧盟打不过就限制,中国车企路在何方?

10月23日,长城汽车回应欧盟反补贴调查:不会放慢出海,已开始快速推进欧洲工厂选址工作。

打不过就限制。贸易顺差之下,这招屡见不鲜。在电动载人汽车之前,遭遇欧盟魔爪的还有电动自行车、光伏组件,相关企业不得不被迫应战。

汽车陷入的这场调查风暴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连马克龙自己都说,“绝不能在电动汽车市场上重蹈我们在光伏发电的覆辙,我们在中国工业中造成了依赖,并使其制造商繁荣昌盛”。

在对手眼中,中国电动车企科技感十足、性价比超高、综合竞争力强。危机感面前,调查是欧洲汽车业面对威胁的应急反应,核心目标是保护本土汽车产业。

汽车行业是欧盟本土的支柱产业。中国品牌汽车进入欧洲市场的时间虽然较短,但增长速度迅猛,市场份额不断攀升。

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强势崛起,后来被“忌惮”的对象变成了韩国。而今天,轮到中国的电动汽车了。

欧盟认为,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从政府补贴中获益,使得产品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同时,中国电动车大举出口欧洲,市场份额不断提升,损害了欧盟汽车工业企业的利益。

而对于大举出海的中国车企来说,这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车到山前”。眼下,在欧盟反补贴调查这座大山面前,“路”在何方是一道必答题。

车到山前必有路,这句老话既暗藏了现实的窘迫,也蕴含了丰富的解题思路。

在中国车企海外扩张的过程中,欧洲市场一直是重中之重。毋庸置疑,时代大势正在倒向电动汽车这边,对于欧洲来说同样如此。

欧洲拥抱清洁能源需要中国市场,更需要中国市场的产业链。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欧盟给出的补贴政策相对一视同仁,本土生产的汽车和进口汽车都能享受。

近年来,中国车企实现了成功的技术升级、产品迭代,不仅在国内市场“杀疯了”,出海拿下海外高端市场,更是顺理成章。

按照过往双反的经验,积极应诉的企业和被动应诉甚至不应诉的企业,被加征的关税税率并不相同,而且差别巨大。

从长远的角度看,不打不相识。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可能会加速中国车企在欧洲的本地化建厂和运营进程。像BBA来到中国,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也可以找到共赢的本土化之路。

合作的思路不变,但合作的路径可以变。本土供应链的搭建,可以解决当地的税收与就业,而技术赋能又可以打造共同利益链,这样就不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陶凤

视点

欧盟反补贴调查为何选中比亚迪、上汽和吉利?

当地时间10月25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比亚迪、上汽集团和吉利汽车三家中国车企启动反补贴调查。

欧盟在本月初宣布正式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但由于涉及的公司众多,最终选择了抽样的方来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在德国、法国、荷兰这些欧洲市场上卖得最好的中国车企,正是上汽和吉利两家。

上汽旗下,本就有着“欧洲血统”的MG品牌在欧洲销量强势,其中MG48月销量达到了6733辆,排名跻身第六。吉利则有着源自瑞典的极星品牌,目前由沃尔沃和吉利共同拥有。

数据显示,2023年前八个月,名爵、极星向欧盟出口的纯电动汽车数量分别为68815辆和24623辆。

而比亚迪虽然在销量上表现一般,但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品牌,它在欧洲加速扩张的举动自然也引起重视。

针对这项反补贴调查,大众、宝马等欧洲车企均提出了反对意见,甚至担心引发“回旋镖效应”。近日保时捷CFO也出面表态,称这项调查对欧盟没有多大帮助,尤其是对严重依赖对华出口的德国车企而言。

据悉,在欧盟内部,法国是反补贴调查的主要推动者。而刚刚投资入股零跑汽车、同时拥有多家法国车企的Stellantis集团也对此发声,称并非调查的发起者。

Stellantis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唐唯实表示:“由于我们面临全球性问题,我们必须采取全球思维。我们不支持一个分裂的世界。我们喜欢竞争。展开反补贴调查并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方法。”

据悉,若欧盟的调查发现“补贴证据”,将计算出相应的“平均反补贴税”,这将适用于所有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包括在中国生产的大众、特斯拉、宝马等各大车型。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MANU

《 现代物流报 》( 2023年11月1日 5版)

 

责任编辑:权浩宇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