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探索中企出海新路径】

当出海成为必然,如何在东南亚领航?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时间:2024-01-15
导读: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下,中国企业纷纷加入探索“出海”之道的浪潮,并在各个赛道上证明了中国企业出海成功的可能性。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新机遇下,中国企业纷纷加入探索“出海”之道的浪潮,并在各个赛道上证明了中国企业出海成功的可能性。从整体来看,东盟各国因其庞大的人口红利、交通便捷,且正处于经济增长上升期,成为当前各地产业转移和产业共建的主要目标地区。东南亚在2024年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企业必争之地。当出海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如何在东南亚赛道之上拔得头筹,中国企业又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呢?

协力创造稳定经贸环境 促进中国东盟共同繁荣

2023年12月29日,由中国友谊促进会指导,泰中友好关系协会主办的“安全与发展:投资东南亚国家的机遇与挑战”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现场,与会嘉宾纷纷表示,维持长久的安全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中国同东盟地区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也有利于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

中国友谊促进会理事长陈智敏表示,安全与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近年来,东南亚地区地缘政治演变错综复杂,各种不稳定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地区和国家间的战略互信,对企业的投资环境和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面对变革,中国和东盟国家立足地区和平稳定与互利合作大局,通过东盟地区论坛、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等平台和机制,有效管控争议分歧,不断加强政治互信与安全对话合作,签署了一系列法律文件,积极推动中国与东盟安全一体化进程,有力维护了地区总体的和平与稳定。

他指出,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更要平衡发展与安全双目标,积极探索开创中国-东南亚安全治理民间合作的新方法、新模式,走出一条以民心相通促进安全发展的新道路,凝聚多元共治合力、共享安全发展成果,共同见证中国和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华章。

泰中友好关系协会名誉主席孟晓苏表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已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过去几十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总体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未来,东盟地区要实现更大发展,这样的环境同样不可或缺。

孟晓苏表示,近年来东南亚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亮点。与此同时,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互联互通不断加速,经济融合持续加深,经贸合作日益广泛。在此背景下,中资企业踊跃出海,也为湄公河流域以及整个东南亚和东盟地区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4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连续3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货物贸易额从2013年的4436亿美元增长到2022年的9753亿美元,扩大了1.2倍。根据中国贸促会日前发布的《东盟营商环境报告2023》,2023年中资企业在东盟的总体经营情况较好。调查显示,51.11%的受访企业预期2023年在东盟经营将实现盈利,分别有48.88%、48.6%和51.41%的受访企业预计2023年其在东盟市场份额、营业利润和营业收入将增加,拟扩大在东盟业务的企业占比达70.95%。

孟晓苏建议,中资企业在遵守各国法律的同时,也应大力支持中国和东盟各国政府在防灾救灾、网络安全、打击跨国犯罪、联合执法等方面的工作。同时,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打造新的增长极。此外,还要立足东南亚,推动形成更加开放的区域大市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脱钩断链”,确保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孟晓苏表示,东南亚是文明多样性的代表,区域内的各个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具体国情。中资企业出海东南亚,应当始终坚持尊重各国文化,遵守各国法律,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反对“文明冲突论”和意识形态对抗。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坚持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加强文化、教育、媒体等领域交流,以真诚沟通增进理解和信任,以求同存异妥善处理分歧和问题,打造不同文明交融共生的样板。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刘禹松

01
关注

解密出海印尼机遇:模式类当先 制造业突围

若在东南亚版图中选择出海目的地,印尼是不得不重视的国家。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人口2.8亿左右,占东盟的40%。1月9日,记者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的“扬帆东盟·中资企业出海论坛”现场获悉,印尼的制造业、服务业均存在投资机会,中国的模式类产业(如电商、快消)已经成为出海印尼“先锋”产业。但征战印尼市场并非易事,中国企业还有多方面功夫要做足。

印尼支柱产业欢迎中国企业加入

论坛上,印尼伊斯兰银行总裁、前印尼中央银行副行长穆里亚曼·达尔曼夏·哈达德解读了印尼当下的五大经济支柱,及中国企业的参与机会:印尼目前的五大支柱产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矿产的下游化开发、能源转型与低碳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以及旅游业。“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群岛国家 , 由17000多 个岛屿组成。这些岛屿的相互连接,对提升我们的经济效率非常重要。”哈达德说,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印尼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会持续进行,印尼希望在基建方面与其他国家合作,尤其是中国。

第二大支柱为矿产的下游化开发。矿产是当前全球经济中重要的要素,而印尼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新能源锂电池所需的镍、钴等金属元素储量居世界前茅。印尼目前正谋求向矿产的下游产业延伸,“我们希望这些原材料在国内加工,再服务于印尼以及全球市场。”哈达德介绍。

第三大支柱为能源转型。印尼已公布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目前欢迎外商以基础设施、融资等多种方式参与印尼的能源转型过程。

“实际上,印尼的服务业也存在很多机会,比如数据管理、信息通讯。”另一位印尼与会嘉宾表示,未来中国和印尼不是竞争的关系,双方有很多互补性,可以找到更多合作机会。

模式类出海成中企“拿手绝活”

过去一年,“印尼考察团”成为大热。“不是个别行业,而是各种听说过的、但凡有点规模的行业都去印尼考察。”上海世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合伙人、国际人才项目负责人郭庆秋表示。

不过,要论目前落地最成功的行业,许多嘉宾都指向了“模式类”——即电商、快消、咖啡奶茶等产业。“MINISO(名创优品)两个最大的海外市场: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印尼。还有蜜雪冰城,通过代理商模式,在印尼已开了2000家店。TikTok在印尼的GMV占它在东南亚的近一半……”谈起模式类产业在印尼的快速崛起,郭庆秋细数了许多品牌名,描述她在众多行业出海潮中观察到的“模式潮”。“在新的商业模式上,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电商、快消品行业在管理效率、数字化等方面优势明显。”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中国专家智库成员谷峰表示。

不过,在“制造本土化”的趋势下,印尼电商行业也在谋求本地制造。电商出海者将如何应对?

PandaPonCEO应宏表示,中国企业的决策需要从“我自己如何出去卖货”,变为“我如何赋能当地商家更好卖货”。若一个商家需要具备五项能力,那么中国企业可以让他只做最擅长的一项,其他由中国服务商完成。

制造业出海: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做

除了模式类机会,出海东南亚的还有一批中国制造企业。而印尼凭借前述新能源电池方面的资源,成为新能源车产业链的青睐对象。那么,印尼是不是制造业成本低、市场大的“蓝海”?“印尼市场早已被大量外企占据,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尤其是汽车行业。”谷峰对这个话题泼了“冷水”,“很多人把现在的印尼和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时的市场相类比,但实际有很大差异。在印尼车市,日本车企十分强势,有些外国车企已经退出,比如上汽五菱在印尼的工厂,买的是GM退出后的工厂。”

谷峰提醒,中国企业出海要有自己的“必杀技”。许多中国企业畅想的武器和工具,实际上跨国公司已经在用。

谈到出海的挑战,“本地化”是不容易跨过的一道坎。郭庆秋提示,中国企业要做到本地化,要谦虚,需要“从0到1”地学习当地法律文化。需要注重ESG,不能只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

由此看来,中国企业出海前,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思考和解决。但向前看,这些也是全球化成功企业必经的历练。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玉晴

02
视点

中国企业掀起出海东南亚热潮,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中国企业出海东盟市场的战略布局如何?面临哪些投资机会,又遇到哪些挑战?

1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主办的“扬帆东盟·中资企业出海论坛”上,多位产学研融政人士就上述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贝良托·西通吉尔表示,中国对印尼的投资每年增幅达到17%以上,当前,两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都在密切加强,更多的人文交流将会进一步推动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

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中国专家智库成员谷峰表示,印尼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劳动力成本低、年轻人消费潜力大,这些都是中国企业出海印尼看中的因素。

近年来,中国企业掀起出海东南亚热潮。上海世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SGET)合伙人郭庆秋透露,“基本接触的、稍微有经济实力的企业都在看出海机会,2023年1月我在印尼,接待了很多来寻找‘出海’机会的中国企业。”

苏美达国际机电印尼国家代表叶丽华表示,公司早在2018年即开始布局印尼等东南亚业务,进出口业务中积累了很多行业头部客户,“随着一大批中国制造业头部企业外扩至东南亚,我们也跟着一起到东南亚,发现印尼真是一片蓝海,目前印尼已成为公司重要的市场。”

阿里巴巴B2B事业群全球营销中心总经理应宏自称为“一名出海新兵”,去年7月成立Pan-daPon为跨境电商做全栈服务,希望把阿里多年沉淀下来的能力开放给全世界的合作伙伴,“这是我们正在东南亚尝试的举措。”

谈到公司出海东南亚市场,应宏提及两点优势:一是东南亚电商渗透率较小,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二是考虑到电商注重发货时效,公司选择出海与中国陆路接壤的国家,比如东南亚。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张淑贤

03
声音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崑:

企业出海东南亚要融合政策动力与市场动力

“中国企业要出海东南亚,首先要将中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有全面、综合、协同、动态、精细、专业地了解。”日前,在“大变局下的应对与发展——2023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表示,中国企业如果要提升竞争力,提升出海东南亚的竞争力,一定要融合政策动力与市场动力。

翟崑认为,中国对东南亚政策大概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政策特别有连贯性。他表示,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1991年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和东南亚正式建立对话关系开始算,30多年来,中国和东南亚的经济关系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是1991年到1997年,这是中国和东南亚比较简单的双边经贸和投资阶段;第二个是1997年到2001年,这是中国和东南亚经贸关系开启制度化的合作阶段;第三个是2001年到2010年,这是自贸区更加广泛地在东亚地区范围内推进的阶段;第四个是2010年或者2013年之后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的中国-东南亚合作阶段。还有一个最新的阶段,就是在经历新冠疫情重大冲击之后,中国和东南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经济合作发展战略磨合创生的阶段。

二是中国对东南亚政策的覆盖面、层次特别丰富。总体上,它形成了以东盟为基准、上下浮动的局面。所谓以东盟为基准,就是把东南亚10个国家当作一个整体,也就是东盟。中国对东盟有各种各样的政策,每年举行的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中国总理会参加。另外,在广西南宁每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也是一个各种政策集中出台的平台。

而再往上浮动,我们还可以把中国-东盟的合作放在东亚合作、亚太合作、全球化的进程当中,这也有各种各样的政策;往下浮动,比如在东盟内部还有澜湄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这是次区域合作;我们还有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合作。“所以,对东南亚来讲,无论是海上还是陆上,我国都有比较成型的政策体系。

三是政策的专业性。翟崑说,通过比较会发现,中国对各地区的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领域最广、颗粒度最细、更新最快的就是在东南亚。他举例称,比如围绕数字经济,中国和东盟就率先在三年前建立了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这个框架之下,再去制定一些具体的规则。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孟庆伟

 

上交高金执行理事屠光绍:

中企出海不仅是追求经济利益还为当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以下简称“上交高金”或“高金”)主办的“扬帆东盟·中资企业出海论坛”上,上交高金执行理事屠光绍就中企出海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了解读。

屠光绍表示,过去5年,在中国银行印尼分行开户的中国企业从700多家增长到了3000多家,比前15年的总数增加了3倍,这反映了两国之间在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快速发展。为保持这一积极势头,以及为实现中国企业出海目的地国家长期的繁荣和幸福,屠光绍认为中企在出海时需要更加注重“一带一路”倡议的原则和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屠光绍表示,可持续的国际经济合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和完善国际经济合作当中的可持续模式,直接影响到合作双方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面的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践。当这一概念应用到商业实践时,其核心在于满足企业当前需求,同时保护和维持当地的长期发展潜力。传统的发展模式通常关注企业的一些短期经济指标,比如销售额、市场份额和企业利润等;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则更注重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之间的平衡。“我们也看到,不少中国企业在其他国家投资办厂的时候,不仅要带去资金和技术,注重自身的经营和盈利,也非常关注和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因为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当地的公益事业和社区发展,这种可持续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屠光绍说。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国际经济合作缺乏可持续性,就可能导致负面的后果。国际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参与企业软硬实力的综合运用,硬实力通常指企业在资源、经营和技术方面的实力,是他们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基础。例如,一个企业拥有先进技术、充足的资本和良好的商业模式,就往往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而软实力则更多地体现在企业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对当地社会全面发展的关注。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玉晴

《 现代物流报 》( 2024年1月15日 B3版)

 

责任编辑:权浩宇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