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绿色能源转型跑出“中国速度”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产能不仅强化了自身能源安全屏障,还优化了全球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助力世界能源转型加快推进。“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开创性成就,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表明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的同时,我国绿色能源转型已跑出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保障能源安全 促进能源转型
——国新办发布会聚焦我国“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26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能源综合生产能力和非化石能源占比等主要指标将如期完成,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我国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
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
今年夏季,我国电力负荷不断创下新高,7月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受到广泛关注。“现在迎峰度夏基本结束,我国电力供应平稳有序,可以说能源保障‘顶住了峰、兜住了底’。”王宏志说,总体看,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与韧性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自主保障能力强。“十四五”前4年,我国能源需求快速增长,消费量累计增长9.8亿吨标准煤。国家能源局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实现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的近50%,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我国能源自主供应的‘基本盘’更加稳固、‘含绿量’不断提升。”王宏志说。
运行调节能力强。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和保供稳价机制,能源储备能力稳步提升,油气“全国一张网”加快形成,大电网资源配置和调节作用充分发挥。
应急支撑能力强。近年来,我国布局建设国家级电力应急支撑体系,建成4个区域电力应急基地,着力提升煤炭、油气应急保障能力,能源电力系统长期保持稳定可靠运行。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绿水青山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能不断迸发。
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持续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目前已有95%的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发布会上的一系列数据,折射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铿锵步伐。
能源供应结构的优化,带动了能源消费“逐绿前行”。
目前,我国终端用能中电能的比重达到30%左右;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绿色低碳的出行理念和能源消费方式蔚然成风。“‘十四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五年。”王宏志说,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预计将超额完成“十四五”确定的20%目标,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含绿量”。
能源转型加速跑,离不开科技创新。“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能源等技术装备领跑全球,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了近30倍。
能源领域改革持续深化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完善——发电侧煤电、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用户侧除居民、农业用电外定价全面实现市场化,电力真正成为一种可自由交易的商品,大部分电量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能源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基本建成多层次、多品类、多功能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中长期和辅助服务市场交易实现全覆盖,现货市场正在全国范围内加快铺开。
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市场活力不断提升。
统计显示,“十四五”以来,我国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的10.7万亿千瓦时增长到23.8万亿千瓦时,翻了一倍还多。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已达97万家,是2020年的5倍。绝大多数的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和60%以上的风电整机制造企业都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变革的重要力量。
王宏志表示,“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能源形势,我们端牢能源饭碗,走出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路,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了中国方案。下一步,要全力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能源支撑。
来源:新华网
作者:王希 王悦阳 唐诗凝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正处于能源转型攻坚期和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为新征程上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行动指南,标志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
《意见》的出台,为我国能源领域带来了系统性、多层次的绿色低碳转型机遇,通过“配额分配”和“市场交易”机制激发企业提升能源效率的内在动力,以经济激励进一步激活企业能源效率。此外,清洁能源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需求。《意见》明确指出,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受成本因素驱动,企业会主动寻求可再生能源、核能等低碳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从而为光伏、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容。全国碳市场已纳入电力行业,2025年3月新增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碳排放覆盖量占比升至60%;2027年将进一步纳入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等行业,覆盖比例预计突破70%。市场扩容将提升交易活跃度,推动能源及相关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
二是碳排放配额机制改革。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碳价对企业减排的激励作用,推动企业积极投资低碳技术。有偿分配所获资金也可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碳金融工具创新。碳期货、碳期权等创新工具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规避价格波动风险。透明碳价和丰富产品也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低碳领域。
四是自愿减排市场重启。这将为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额外收益,提升投资回报。同时,鼓励林业碳汇、甲烷利用、CCUS等减排项目开发,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多技术路径。《意见》还着重强调了技术创新和数字化监管的应用。政策推动碳排放监测向精准化、实时化发展,为节能降碳提供数据支撑,并催生智能节能、碳管理解决方案等新市场需求。能源企业可借助数字化手段整合能源、碳排放与生产数据,提升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袁亮
“基本盘”更加稳固 “含绿量”不断提升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十四五”是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的五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表示:“保持较高的能源自给率,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首先,保障我们国家的经济安全运行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较高的自给率能够有效抵御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外部冲击,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稳定的能源供应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坚实基础,支撑了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者,增强国际竞争和话语权,能源自给能力的提升,减少对外的依存度。”
“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能源生产的“基本盘”更加稳固,也体现在能源生产的“含绿量”不断提升。
在国家“沙戈荒”基地重点项目——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440余万块光伏板正在“全勤打卡”。这个新能源基地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的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千万千瓦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
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于2022年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势头良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稳定增长,建成规模达到了1.3亿千瓦,昔日的不毛之地变身“绿电海洋”。
绿色能源的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逐绿前行”。目前,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是靠“风吹”“日晒”“水流”得来的。全国能源消费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平均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煤炭占比每年减少1个百分点,这“一增一减”大大提升了经济发展“含绿量”。
在过去,我国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经常“发得出电,却难以输出去”,新能源发电的消纳是一大难题。这在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也有了解决方案,在“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建设之初,相关部门已经把消纳问题纳入规划。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表示:“一方面我们依托现有通道,组织百万千瓦级的‘沙戈荒’基地建设。另一方面我们以新建通道外送消纳为主,统筹推进千万千瓦级的基地建设。”
如何把这些“沙戈荒”的绿色电能输送到几千公里外来消纳呢?这是中国乃至世界能源领域过去几十年面临的挑战,特高压直流输电是目前最成熟、最经济、最高效的解决方案。“宁电入湘”工程是“西电东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除了宁夏到湖南的特高压线路,今年6月,新疆哈密到重庆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也投产送电。有了“西电东送”的畅捷通道,为进一步开发我国西部蕴藏量巨大的绿色能源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李创军表示:“总体来看,‘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已成为我国新能源建设的新阵地,生态修复治理的新模式,稳定新能源上游产业国内市场的基本盘,拉动投资、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新技术新模式创新示范应用的示范田,为保障能源供应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五年,我国能源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连通海外的能源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不仅有力带动了中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也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除了“西电东送”,还有“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满足了东部地区40%的用能需求。
“十四五”以来,中国能源行业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中国正以坚实的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和日益提升的绿色含量,支撑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也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下一步,我国将全力推动“十五五”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能源支撑。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中国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来源:央视网
作者:李静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
新兴产业发展带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十四五”以来,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带动了能源生产结构的绿色转型。
据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介绍,“十四五”以来,以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带动了我国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2024年,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今年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这些数字都说明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了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带动了能源生产结构的绿色转型。”杜忠明认为。
从能源生产结构看,我国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应,积极发展多能互补,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
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十四五”以来,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升4个百分点左右。截至7月底,我国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积极鼓励“开绿车、用绿电”,通过绿证绿电交易等方式,为新能源车主提供绿电服务,组织相关省份开展车网互动应用试点,电动车化身“移动充电宝”,支持用电“削峰填谷”。
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可靠、绿色的电力保障。“我们有序推动绿电和算力深度融合,根据算力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新能源集成式发展、绿证绿电交易和绿电直连等方式,让数据中心更多使用绿色电力。”杜忠明说。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以“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为引领,坚持电力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引导合理能源消费和绿色能源消费,努力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杨冉冉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
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行业科技创新跑出了“加速度”,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我们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进一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有力推进核心技术装备‘补短板、锻长板’。”万劲松介绍,我国在核电、新能源、电网等重点领域已经实现了国际领跑,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转型、建设能源强国发挥了引领支撑作用。
能源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我国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重大能源工程为依托,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攻关,在新能源发电、百万千瓦级水电、先进核电、重型燃气轮机、智能电网、深地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特厚煤层智能综合开采等领域都取得了新突破。
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近年来,国家能源局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方式,加快“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动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应用,持续完善容错免责等配套机制,让实验室里的“样机”真正转化为市场化“产品”。
能源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十四五”期间,国家能源局统筹谋划新型储能、氢能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创新生态和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9500万千瓦,5年增长了将近30倍,相当于给新型电力系统配上了“巨型充电宝”。2024年,我国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过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其中可再生能源制氢的产能超过全球的一半。
来源:光明网
作者:刘晗旭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9月8日 11版)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