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港产融合科技创新”为主题的2025欧亚经济论坛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于9月23日在陕西西安开幕。本次会议作为2025欧亚经济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国际陆港与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全球首个“中欧班列指数”在会议期间正式启动,标志着中欧班列发展进入数字化、标准化新阶段。
会议由中国开发区协会、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主办,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国内各地的400多名代表参会。
西安中欧班列主要指标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牛恺在致辞中表示,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近年来以中欧班列为牵引,高质量推进陆港建设。目前稳定开行国际干线18条,国内集结线路26条,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主要指标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西安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集装箱吞吐量达540万标箱,运力6600万吨。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建成投用,实现了国际物流“枢纽对枢纽”升级。通过智慧物流工程,货物放行由人工跑单优化为全天候自动秒放,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
今年1~8月,班列开行量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运送货值510.2亿元,助力西安市进出口总值实现14.9%的快速增长,分别高出陕西省(10.5%)、全国(3.5%)4.4个百分点和11.4个百分点。
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货运量大幅增长
据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国际协会副秘书长萨吾特介绍,在跨里海走廊参与方的积极协调工作和中国物流平台的支持下,中国经跨里海走廊过境的集装箱班列数量大幅增长,从2023年仅有的11列增长至2024年的259列。
货运总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货运量达到148.5万吨、2023年增至276.4万吨、2024年达到333.2万吨,年均增速显著。预计到2030年,经该走廊的过境运输量将达到30万标准箱,哈萨克斯坦出口量将达到1000万吨。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头戏”,全球首个“中欧班列指数”正式启动。该指数旨在搭建连接亚欧市场的“信息桥梁”。该指数将通过聚焦中欧班列开行量、开行频次、货值增速等数据,量化展示陆港枢纽在通道辐射能力提升、产业联动效应等领域的成效。同时,通过为国内陆港企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提升物流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并助力区域优化陆港布局,推动物流枢纽优势向产业集聚优势转化,培育“物流带贸易、贸易聚产业、产业兴城市”的良性发展生态。
陆港云平台发布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会议发布了陆港云平台,该平台发起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维华作为发布人,宣布陆港云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将提供四大核心接口,连接陆港场站、物流运输企业、贸易与货主企业以及监管与服务部门,实现陆港生态内核心节点的智慧互联与协同联动。
从当前陆港行业的整体运行情况看,仍然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流程断链、状态不透明、标准不统一等四大核心堵点。对此,中铁十四局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数字科技分公司总经理刘博发言时指出,陆港云将提供四大核心接口:一是连接陆港场站/枢纽,实时状态共享、资源调度协同;二是连接物流运输企业,运输过程可视化、运力匹配、智能调度;三是连接贸易与货主企业,一站式服务窗口、通关进度追踪、供应链优化;四是连接监管与服务部门,单一窗口延伸、联合监管、便捷金融服务。通过这四大核心接口,实现陆港生态内核心节点的智慧互联与协同联动。给客户带来的核心价值即降本增效、提升服务、引领标准、产业赋能的核心价值。
会议还发布了全国第二批A级陆港企业名单,共有23家陆港企业获得认定。其中,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控股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获评5A级陆港。
此次评估按照《陆港分类与评估指标》标准,从设施设备、口岸服务、信息化、配套服务、运行管理、高质量发展六大类28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经过严格评审流程最终确定。
深化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
海关总署原党组成员、国家口岸办原主任叶剑指出,要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沿线国家共同投资建设边境口岸“一站式换轨枢纽”,同时推动中国与更多沿线国家签署“铁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简化班列出入境手续、统一货运单据标准。
会议期间,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与吉尔吉斯国家铁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海外铁路码头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据了解,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自2014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成为全国陆港行业重要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见证了我国陆港产业由小到大、不断成长壮大的重要历程。
来源:中国日报
作者:秦峰 韩博轩